最近看到1位從政人士的文章,對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大肆批評,深深體會到教育改革是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有需要不斷解說,以消除「誤會」。
在芸芸教育政策中,又以母語教學、擴大專上教育和普及教育的真諦最為人所誤解。
母語教學早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第1號報告書(1984)中建議落實。教統會在第6號報告書(1996)中,敦促政府具體而明確推行母語教學政策。
前教育署在特區政府成立前,已草擬好「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加大力度推行母語教學。因此,推行母語教學並非出於「顯示愛國情懷」。
母語教學方向正確
接受母語教學的會考生迄今已有3屆,中文中學幾乎在所有主要學科都取得連年上升的成績。
整體英文成績,雖然仍然備受關注,但有超過100間中文中學,英文科的會考成績已回復,甚至超越2002年的表現。
上述成績充分顯示母語教學有效地加強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習的成效。單看英文科的成績而批評母語教學「失敗」,是否以偏概全呢?
事實上,只要有決心肯下苦功,中文中學的學生也可以學好英文。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外多接觸和多運用英文。
例如,要求學生閱讀和分享英文報章、雜誌和課外書籍,舉辦英語話劇、辯論和演講比賽;英文老師無論何時何地都以英語和學生交談等。
由於香港經濟轉型,特區政府在2000年和2003年先後兩次進行大規模的人力供求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低學歷的工人將出現嚴重過剩,而高學歷的人才則供不應求。
自負盈虧課程受落
因此,政府採取了短期(輸入專才)、中期(擴大專上教育學額)和長期(教育改革)措施,3管齊下提升香港的人力質素。
2000年施政報告提出,在10年內把專上教育的參與率提升至60%,新增的專上教育學額大多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政府向培訓機構提供貸款和建校用的土地,並向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或貸款。
過去數年,自負盈虧課程發展迅速,也深受學生歡迎。
鑑於財赤嚴重,政府須於2003年重整專上教育的資源,對那些市場證明可以自負盈虧的舊有副學位課程,教資會以溫和的方法,按年逐步撤銷資助。
但對於投資大而規模小的課程,例如理大的驗光師培訓課程,政府繼續資助,以減輕對院校的影響。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政府仍然提供資助或貸款。
普及教育因材施教
傳統的教育制度完全受考試主導,以篩選淘汰為主。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教育制度,打擊學生的自信,窒礙學生的多元發展,並不符合普及教育下因材施教,讓學生各自精采的理念,更難以培育樂於學習的終身學習者。
普及教育並不排拒精英。事實上,人天生而稟賦不同,只以1把尺(學業成績)衡量學生便會出現單一類型的精英。
在多元化的社會,我們需要培養各類型的精英。21世紀的特殊教育,並不局限於有殘障或低能力的學生,資優生同樣需要另類的教育,讓每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能。
過去3年,教統局為資優生安排多層次和多類型的學習活動,成績令人鼓舞。繼往開來,我們會擴大資優教育的範圍,讓更多學生受惠。
教師學習風氣濃厚
香港的中學生近年在國際比賽中屢創佳績,顯示教育改革並沒有削弱學生的學術成就。小學方面,校長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學習動力都有提升,閱讀的風氣逐漸加強。
校長和教師的學歷和專業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專業分享和學習的風氣也日趨濃厚,這些都是可持續發展的要素。雖然教改尚未竟全功,但「失敗」之說又從何說起呢?
世界多處都在改革教育,都遇到類似的困難。平情而論,香港的教育改革正在穩步向前邁進,這些都是各方努力的成果。
我特別要向前線的校長和教師致敬,也希望社會人士和家長都齊來敬師,多從正面鼓勵,多花時間了解學校、支援學校、配合學校,共同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8月28日在教統局綱頁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教育改革:是「誤會」還是「失誤」》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