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96年提出,在瞬息萬變的新世紀,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年青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和「學會做人」,清晰指出「為學」與「做人」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21世紀資訊科技發達,新知識不斷湧現,「為學」不能只局限於學習前人發掘的知識,更要掌握學習策略和技巧,懂得如何理解、綜合和篩選資訊,並且作出分析和判斷。
記誦式的學習,有助掌握某些基本不變的知識,例如古詩詞和數理化的算式定律。
但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培養應用、創新、協作、反思的能力,建立自信,養成正面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更形重要。
品德情意 生活基石
最近教育統籌局提出高中學制改革,建議學生在高中階段必須修讀通識教育,正是希望鼓勵青年人多思考,從多角度分析和討論國際、國家和社會種種具爭議的課題,藉以加深對問題的了解,從而培養「學會學習」和「學會做事」的基本能力。
個人的品德情意,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胸襟,在愈來愈重視團隊協作的工作環境中,比起知識的多寡來得更重要,而品德情意的教育,是「學會生活」和「學會做人」的基石。
近日觸目驚心的世紀天災,我們目睹人間慘況,但也看到跨國救災行動中無數動人的故事,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人類雖然渺小,人性的善良卻無比偉大。
這場天災,給我們上了品德情意教育最寶貴的1課。
自我形象 有待提高
2004年兩項國際教育成果研究 --- 「國際數學及科學趨勢研究」和「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 不約而同地顯示,香港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值得大家欣喜。
但研究也同時指出,香港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都有待提高。
傳統文化的影響、升學的競爭、學校的風氣、師生的關係、家長的期望,都影響着青年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而社會對青年人的過分苛責或負面報道,也損害青年人整體的自我觀。
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對「為學」與「做人」的態度都有直接影響,而態度往往比能力更能影響個人的成就。
欠缺信心的人很容易會變得消極,遇到挫敗便放棄。對自己能力有懷疑的人,做事難免會畏首畏尾。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1月9日在教統局綱頁發表的「與青年細味人生 --- 求學就業之路﹕為學與做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