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學的課程改革在教育界同工的共同努力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課程改革訂定7個學校課程宗旨,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
此外,「國民身份認同」也是學校在推廣德育和公民教育時,必須為學生優先培養的5項價值觀與態度之一。由此可見,「國民身份認同」在學校課程中佔�重要的地位。
甚麼是國民身份認同呢?我想,認識祖國,關心祖國,明白自己是祖國人民的一份子,進而熱愛祖國,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出一分力,就是國民身份認同。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在不同的環境和情況下,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是有不同的階段和程度的。
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身體力行,跟�去做,並且做到了。我們香港的學生在現階段應從對祖國的認識、了解開始,好好裝備自己,令自己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課程是認識國家的開端
我們在學校實在也可以學到很多有關國家的基本知識。我們的課程早在初小階段就已包含國民教育的元素,例如在2004年新的小學常識科課程內,加設一個全新的學習範疇──「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不同學習階段內增加幫助學生認識祖國的課題,例如:「中華文化的重要角色」、「對國家、民族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及事件」等。
我們希望設計出來的學校課程,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增加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例如學習普通話,可以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化;學習語文和常識,可以認識很多中國的節日、風俗、習慣、器物、禮節、歷史人物、科技發明等內容。
在中學階段,地理科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認識祖國的山川風貌;經濟科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國歷史科,可以讓學生系統地學習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典章制度、學術思想等各方面的知識。
綜合人文科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國家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的問題,以增加對祖國的認識;綜合人文科、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可以讓學生欣賞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認識、認同、反思影響我們生活、行為至深的傳統文化。
跑出課室 關心國家
在課堂以外,要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我們也為學生創設各種不同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走出校園,到更廣闊的土地上去看看、去接觸、去感受祖國的各方面。
我們相信,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影響會更大。舉辦課外活動就是1個好方法。
教育統籌局將繼續推行「認識中國文化活動」的資助計畫,資助學校籌辦培養學生對國家歸屬感的活動。
今年暑假,我們舉辦了1個國情教育課程,讓香港的180名來自180所學校的領袖生前往北京學習。
在北京的11天行程中,通過緊密的課堂學習、課外參觀、討論、交流、反思;通過衣食住行、親身體驗,接觸祖國、認識祖國、了解祖國,進而激發起對祖國強烈的認同感。
其中不少同學都表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在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因為當國旗在晨風中冉冉升起,當身邊觀看儀式的同胞高聲地、驕傲地唱起國歌,在那莊嚴的一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中華兒女。
同學們在回港後都紛紛表達對北京之行的深切感受。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郭佩儀同學說︰「……直至升旗那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自己是中國的一份子,參觀圓明園遺址時,更感受到當時中國被欺凌的痛苦,那時我更感覺到及確認自己是中國人,並不只是香港人。」
聖安當女書院的林琳同學說︰「我既感到作為中國新一代的驕傲,亦產生對國家開拓富強未來的使命感,我真切希望做一個有貢獻的中國人。」
而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何蕙嫻同學更表示︰「我的理想是希望將祖國的文化和歷史承繼並發揚光大,即當上薪火相傳的工作。現階段我會協助教師校內的國情教育工作,而將來就希望能與教育同工一起努力,進行教育工作。」
這正是我們香港學生對祖國的承諾,也正是香港課程改革1個重點培育的價值觀之一。
課程改革 培育香港新一代
香港推行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要培育香港的下一代,成為獨立、有主見、肯承擔責任的年青人。透過課程改革,我們希望學生能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
培養「國民身份認同」,除有賴把握各種機遇外,還須結合教育和社區支援的力量。我們希望先從學校做起,讓學生從「認識」開始,進而「反思」、「認同」,最後做到「實踐」;然後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社會。
我深信,愈來愈多的廣大市民會和我們的學生一樣,願意去認識祖國、了解國情,並能作出承擔,攜手為香港和國家的福祉而努力、貢獻。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嘉琪,10月3日在教統局網頁專欄「局中人語」中發表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