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討論香港問題上,不時引用鄧小平先生過去的言論,看來我也要追上潮流。鄧小平先生曾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這句說話非常簡單,也是至理名言。若果搞不好金融,經濟是難以持續發展的。這一點不難明白,特別是對金融市場工作的人士來說。但這句說話是可以,也有需要,從另一角度去演繹的,就是沒有經濟便不需要有金融。沒有經濟,金融是沒有它自己的生命和發揮空間的。
所以,我們不要為金融而發展金融,不要純粹為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品牌而盲目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套照搬過來。當我們埋首建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時,我們要回到基本,切記金融存在的目的。
基本上,金融存在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金融即資金融通的意思,即是將儲蓄資金帶引到經濟投資上,即是將資金從有剩餘的地方帶引到缺乏的地方。這便是「金融中介」的概念。所謂搞好金融便是要提供一些有效率、安全、有公信力及多元化的資金融通渠道,以引導資金,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
.第二:進行經濟活動是需要有金融服務的支持,貨幣其中的1個功能是作為交易媒介,搞好金融便是要提供可靠的交易媒介,包括支付結算系統。
理解到這兩個金融存在的基本目的後,便不難進一步理解到1個國際金融中心是要有國際資金融通和國際經濟活動這兩方面的需要,才有其存在的空間。
也即是說,1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是將不同地區的儲蓄帶引到其他不同地區的經濟投資上,以及為國際經濟活動,如外貿旅遊等,提供安全、便利和有效率的交易支付結算系統。
搞金融出現本末倒置是常見的現象,就是因為金融的基本概念搞不清楚或被忘記了。最近在電視上見到1位外國的股票經紀講話,她說新股上市活動是股票市場的衍生產品。
聽了之後,真令我啼笑皆非。股票市場的而且確是為很多人帶來就業和賺錢的機會,但這個市場的基本目的是為股票這個金融工具提供流動性,從而吸引需要資金的公司去集資和有剩餘資金的儲蓄者去投資。
有新股上市,令資金融通,是股票市場的基本存在原因。新股上市不可能是股票市場的衍生產品。基本概念要搞清楚。
實事求是
鄧小平先生也說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幹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
香港要依照《基本法》第109條的規定,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這方面的工作上,我們是需要實事求是的。
為甚麼這樣說?在內地經濟急速發展下,金融的需求是不容置疑的。這些需求包括將內地的資金融通和為內地經濟活動提供支付及結算等金融服務。
但試想,將貴州農村的儲蓄資金帶引到寧波1間工廠在機器上的投資,香港的金融體系可以發揮甚麼角色呢?將昆明人民的人民幣儲蓄帶引到浦東的基礎設施投資方面,香港的金融體系又可以發揮甚麼角色呢?
答案是無實際角色可以發揮!當然,香港的銀行可以到內地開分行、吸收存款、做人民幣貸款。但嚴格來說,這些香港銀行在國內的分行已不是香港金融體系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也不難想像到如果不能從地區性零售層面發揮我們的角色,我們可以嘗試從批發層面�手。
當國內的人民幣儲蓄資金經國內的金融中介機構收集之後,香港可嘗試在無地域限制的銀行同業市場扮演引導的角色,將人民幣資金從零售存款銀行的手上轉到集中貸款銀行的手上。
但這個人民幣銀行同業市場的資金引導角色,是負責人民幣結算的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的責任。原因是人民幣的同業最終結算是要經過各銀行在人民銀行所開設的結算戶口進行。
這種安排亦是每個金融體系中有效實施宏觀金融政策的基石,是不容動搖的,也不能假手於人,或接受中央銀行以外的機構參與。
再者,內地的法規,在仍然實行外匯管制的環境下,並不容許境外的銀行在人民銀行開設人民幣結算戶口(中銀香港作為在香港的人民幣清算行除外)。
所以,在批發即銀行同業的層面上,純人民幣資金融通的工作,香港能發揮的角色是有限的,除非外匯管制和有關法規可以解除,又另作別論。
當然,這個日子是會來臨的,我們也須作好充分準備,包括預先建造可以支持人民幣交易的金融基礎設施。但暫時來說,在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課題上,我們是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的。
相對優勢
相對之下,在內地持續改革開放下,與內地有關的國際資金融通和國際經濟活動這兩方面的需求日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發揮的空間便比較廣闊。
再次引用鄧小平先生的講話,他曾說:「中國是1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好利用。」
面對這些商機,香港的金融界便需竭力爭取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無論是外地資金要投入內地,或是內地儲蓄要投資海外,香港必須有能力提供安全及有效率的金融中介渠道,以爭取作為這些投資的交易平台。
同樣,對於內地與海外之間(包括香港)的國際經濟活動,例如貿易或旅遊所衍生的金融服務需求,香港亦應主動提供。
對於滿足內地的國際性金融活動的需求,我認為香港在以下3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
.首先,涉及內地的國際資金融通與經濟活動,大部分是需要用到外幣(包括港幣)的。香港並無任何外匯管制,內地則仍然有外匯管制。
香港在這個範圍的競爭力是肯定的。國企來港以港幣上市及外國資金到香港投資國企股便是一些好的例子。
實際上,內地機構亦大可利用香港其他金融中介渠道進行集資。對於這些極具潛力的商機,我們必須好好把握。
•第二: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國際貿易增長快速,跨境金融活動亦隨之增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尋覓較高的回報的國際資金,流通量亦較以前大增。本地資金投資本地市場的習慣,近年有明顯的減退。這些國際資金,雖然有少部分是用興波作浪的形式去賺錢,但大部分都是保守,對冒風險的胃口不大,以及注重風險管理的。在全球化大趨勢下的1股大動力是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急速發展,因此,這些國際資金跑到內地的勢頭是非常強勁的,而最有效管理風險的做法便是經過香港這個有深度和達國際水平的金融市場,去進行投入內地的投資。
•第三:在資訊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國際資金的流動性和速度都變得異常龐大,對消息亦變得異常敏感。要掌握市場脈搏,找尋高回報之餘又要好好地管理風險,是需要在1個資訊科技發達及信息流通自由的地方。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在這個時區內,是肯定的。同時,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境內的自由市場。香港也能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去建造可供管理風險(如支付和結算風險)的金融基礎設施。
發展策略
在充分了解香港所面對的客觀環境以及擁有的相對優勢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便不難描繪出1套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策略和具體範圍。香港是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所以這個發展策略應是市場而非金融管理當局主導的。
又再次引用鄧小平先生的講話,他說:「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
金融管理當局的責任,除了像我剛才大膽地提出一些近乎「指導思想」的觀點外,是為國際資金融通和國際經濟活動在香港提供金融基礎設施。
本月初在香港工業總會的周年晚宴上,我已將這些金融基礎設施的特色,以第2代國際金融中心應有的條件的形式,詳細列明,相信在這個課題上有興趣的人,都已留意到,不用我在這�重複再說了。
另外,在具體發展範圍內的個別建議,例如QDII和在香港辦理人民幣銀行業務的下一步,無論源於業界或金管局,都是有可能要香港金融管理當局向內地的金融管理當局去反映和爭取的,在這方面,一如以往,我們會盡力做好本份的。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3月19日於「龍騰飛躍:香港新經濟定位」研討會致辭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