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對於某些隨�歲月邁步向前的院校來說,可能只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但中大的40年,卻充滿殊堪細數的難忘故事。
故事由更早的年代開始,中大3間書院:崇基、新亞、聯合初成立。當年3間書院艱苦建立,受創校先賢的熱誠抱負和遠見卓識導引,學生薰陶於獨特的文化傳承而得到無限啟發。
數十年間,中大漸漸確立卓越學府的地位。到1986年,第4間書院逸夫書院加入這個大家庭。今天,中大正昂首向前邁進,矢志成為本區以至全球的一級大學。
高等教育從不止於教導日常疑難對策,更在乎傳授知識、啟發心智和協助建立價值觀,以作人生南針。大學促進個人學養和領悟力,俾能適應轉變,革故維新,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謀劃良方。
心繫中華面向世界
今天世界瞬息萬變,大學務須推行全人教育。中大向以雙語並重、教研並重和專業與通識並重為宗旨,致力於學生的學術與個性並行發展,教導他們心懷中華文化、面向世界、放眼八方。香港的下一代要立身於21世紀,競優爭勝,需要的正是這種教育。
這種教育,也正是中大的優勢。中大學術研究果實纍纍,享譽國際。就以虛擬人的研究為例。聽說是以先進圖像化技術,在電腦合成三維人體結構,即虛擬人,可輔助醫學教育、生命科研和醫學創發。中大正走在這領域的前鋒。
中大領先全球發展肺氣腫外科新療法,在虛擬人的三維重建實時顯示技術又屢有突破。中大最近得到美國國家�生局撥款200萬美元,研究亞洲男性骨質疏鬆問題,是歷來該局給予亞洲區研究人員的最大宗撥款。
與此同時,中大與內地和海外院校積極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香港成為區內卓越高等教育中心。早於1985年,中大是本港首家大學與清華大學簽立交流協議。今年夏天,這兩所首屈一指的學府又訂立了新的學術交流協議。
在本港,中大作育英才,俊彥輩出。領受中大教育的70,000名畢業生,包括在座眾多商界翹楚、政府高官和專業宏才,都是最佳例證。
培訓人才增競爭力
各位朋友,對高等教育界最近一些議題,我知道你們急欲找到答案。這些議題我十分重視,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林李翹如女士時時刻刻都在籌謀良策。今晚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讓我首先重申我的信念:香港的未來,繫於年青一代的教育培訓質素。欠缺高資歷的專才,我們就無力競爭。我們的大學不負使命,培育了優秀的畢業生。你們的成就令我們引以為榮,謝謝你們多年來對社會的貢獻。
教資會去年公布的《香港高等教育》報告書,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要說清楚一點:報告書目的在於指出未來路向,而無意指令大學應該怎樣行事。但大學需勇迎挑戰,知本分盡所能,符合香港所需。
我不認為8間大學對香港來說是太多。重要的是,每所大學各有所長。我們認為某些學科,例如醫學、法律、科學和商管,不妨競爭;但重複太多,未必符合成本效益,尤以高成本學科為然。
冀成區內教育樞紐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大學要肯定自己切合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我們希望看見的,是8間大學互相緊扣,各展所長令香港成為「區內教育樞紐」,意即大學有時互相競爭,有時互為補足,但總要善用有限資源,為香港帶來最大利益。
重要的是,經費雖然減少,但每所大學都應該鞏固優勢,善擇重點加以發展。大學校長也應該得到多些自由度決定撥款用途。
院校所得撥款怎樣最用得其所,始終你們才最能判斷。要多信任、少掣肘;多合作、少重複,讓大學校方、教資會和教育統籌局攜手合作追求卓越。
無意強迫大學合併
關於大學合併的問題,讓我說一句,對社會整體有利的話大學才會合併,而且我要強調,一定要得雙方同意。政府絕對無意強迫大學合併。事實上,8間大學有很多合作空間,可以大大加強院校實力和資源效益。
現在讓我談談削減教育開支一事。全球經濟一體化,加上亞洲金融風暴觸發資產泡沫爆破,迫使香港開始痛苦的經濟轉型。過去5五年通縮持續,對政府財政也構成巨大壓力。我們為了開源節流,面臨很多艱難決定。
我堅信,在知識年代,最重要的投資莫過於教育。我向各位保證,政府會與大家通力合作,確保收緊教育開支不會影響大學的核心活動,也不損大學教育質素。
我也很高興得知,各所大學校長總算同意繼前三年減省5%開支外,在2004 -05學年再削減10%開支。各大學盡了本分,繼續與政府和市民大眾一起尋求解決方案。
我要強調一點:2005 - 08年度的經費,我們目前還沒有定案。一切需待與各院校商討,仔細研究各方意見後,才會有所決定。
重要的是,政府、院校和社會全體必須同心協力尋求最佳方案。我們必須盡快取得共識,讓院校得以向前邁進,繼續專注於為港人提供優質教育。我知道我可以把這重任委託各位。
(以上為行政長官董建華12月6日晚上出席香港中文大學40周年校慶晚宴的致辭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