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宣傳短片
*
*香港政府一站通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
*
  2007年3月12日
入境
*

長廊見證百年入境科技變遷

*

     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資訊系統)黃威文表示,最快在4月底推出新的資訊系統,處理出生、死亡和婚姻登記預約申請,實現「無紙化」辦公;並計劃7月把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的服務,逐步擴展至預先登記的旅客。

 

     他表示,涉資約200萬元的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已落成,長廊臚列具歷史價值和珍貴的紀錄及相關設備。


黃威文和周梁玉嬋介紹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   香港第1本出生登記冊(仿製品)   1970年代登記身份證時採用的照相機和拍照背景(仿製品)
*   *   *

時光走廊: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黃威文和總入境事務主任周梁玉嬋,介紹剛落成的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左圖),以及一些難得一見的展品,包括香港第1本出生登記冊(仿製品)(中圖)和1970年代登記身份證時採用的照相機和拍照背景(仿製品)(右圖)。


電子腦袋處理申請

 

     黃威文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表示,2000年制訂了第2代資訊系統策略;策略下30多個項目,整合為5大階段,分期於2001 - 07年推出;包括智能身份證、更新口岸系統和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

 

     至於電子護照和利用「電子腦袋」處理護照申請,已自今年年初分階段推出。

 

    「電子腦袋」通過以規則和案例為本的人工智能,處理一般的申請;並具備學習能力,從入境處人員處理困難案件中學習。

 

     黃威文說:「有條理及創新地發展高新的資訊系統,可帶來協同效應。

 

各類申請趨無紙化

 

    「我們最快在4月底或5月初起至今年年底,以個案簡易處理系統處理出生、死亡、婚姻登記和查冊預約申請,以及各類簽證及延期等申請,進一步推行『無紙化』,並以『電子腦袋』處理。

 

    「市民屆時便可透過互聯網或自助服務站,申請預約有關的服務,而不用四處奔波。」

 

     黃威文指出,2004年的南亞海嘯,觸發部門設立「一站式」的緊急紀錄支援中心,方便同事在應付緊急事故時,快捷地取得所遇事港人的出入境和個人資料,而毋須到不同的樓層翻查紀錄。

 

     支援中心經已建成,設於灣仔入境事務大樓10樓,配備先進的電子設施,以提高工作效率。

 

     入境處正建立數據倉,提供容易應用的方法讀取和抽取部門資料庫的數據,協助管理階層分析和制訂決策。

 

九十員工調派新職

 

     他表示,當第2代資訊系統策略在今年年底全面落實後,部門的紀錄將完全電子化;現時負責處理檔案和記錄的約90名職員,將獲調派往其他分部工作。

 

     行將退休的黃威文,自1972年投身入境處服務以來,大部分時間均與證件和科技為伍;也因此而經常走在科技的最前端。

 

     黃威文曾參與的項目,包括採用微型縮照系統處理紙張文件、電腦身份證、資訊系統策略、特區護照、智能身份證,以及電子護照等;可說是證件的專家。

 

     他表示,每逢推出新項目時,如簽發特區護照,感到很大的壓力,但團隊精神教他把幻想變成理想,再變成事實。然而,開荒牛也有踫釘的時候。

 

     黃威文說:「1979年3月1日簽發1種特款的香港身份證明書,採用當年相片鐫印系統的先進技術,把證件持有人的相片鐫印在特別的合成紙張上,以增加防偽功能。

 

汲取教訓走在最前

 

    「然而,由於該種合成紙張容易脫落,並不耐用,在1980年2月底,便停止簽發有關證件。當時已簽發的這款身份證明書約86,000本,需要為持有人更換證件。」

 

     與黃威文一同見證入境處多年來在管理和保存紀錄的發展和演變的,還有今年年初落成、位處灣仔入境事務大樓10樓的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

 

     黃威文表示,長廊設有5個展區,展示一些有歷史價值和珍貴的紀錄,以及相關的設備和器材,讓參觀者猶如走進時光隧道,細看入境處多年來管理和保存紀錄的發展和演變。

 

     5個展區的主題,包括60年代區 --- 登記冊和旅客申報書、70年代區 --- 科技應用、80年代區 --- 電腦化、90年代區 --- 自動化,以及2000年代區 --- 轉變的新紀元。每區均設有展板,介紹不同年代的發展里程碑。

 

     展品有遠至1873年香港第1本出生登記冊的仿製品;香港身份證的「鼻祖」、1941年簽發的10年居留證明書;1950年代簽發的紙質身份證;1963年的結婚證書;以及在1960 - 70年代為過膠身份證印晒相片的工具,和1980年代製作電腦身份證的金屬版,讓參觀者見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

 

未來發展簡單便民

 

     市民可登入這裡,瀏覽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

 

     為籌劃紀錄長廊而費盡心思的總入境事務主任周梁玉嬋表示,2005年年中構思長廊和搜集資料,並於去年上半年落實興建。

 

     她認為,長廊有助新入職的同事,對入境事務工作和部門紀錄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並透露,考慮開放予團體參觀。

 

     展望未來,黃威文指出,未來的發展是朝�簡單、便民和保安的理念;並強調,雖然愈方便愈好,但也要把關把得好。

 

     他表示,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的服務自2004年12月推出以來,廣受歡迎。

 

     香港永久居民(11歲以下除外)或持有簽證身份書的香港居民,可使用智能身份證,以自助方式辦理出入境手續。

 

電子口岸擴至境外

 

     由去年9月12日起,「e道」服務更擴展至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士、在香港不受任何逗留條件限制的人士,以及已獲發通知標籤的非永久居民。

 

     黃威文透露,正計劃在7月把服務逐步擴展,至預先登記的旅客;並預期,將來的發展可以是配合載有生物特徵的電子護照,讓旅客在無需登記的情況下使用系統。

 

     黃威文說:「有關措施主要是方便低危的旅客。至於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出高危的旅客,是很大的挑戰,執法和利用資訊科技把關,也需要很大的突破。」

 

     他相信,容貌辨識系統已發展至採用三維技術,在未來較指紋識別技術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甚至採用四維技術,準確度很高。

 

     黃威文說:「將來也有需要把口岸擴展到香港境外。科技無遠弗屆,可大量地輸送影像。電子口岸(e-checkpoint)的理念是,透過國際合作,把登機旅客的資料分發至全球有關的部門,以便有關當局在旅客未抵�前,可預先審核。」

 

     至於處理申請,黃威文認為,未來應繼續利用科技,以最少的資源,提供最多的服務;並相信,市民可安在家中遞交所有的申請。


返回頁頂
* 智能身份證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新聞:
更多..
*
* 海嘯事故 支援資訊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