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無情的巨浪,瞬間吞噬無數生命,也令許多家庭一夕之間破碎。
對當時曾到布吉和蔻立為遇事港人和家屬奔波的入境事務處人員黃錦齡、梁超彬和郭懿徽而言,時間似乎未能讓他們淡忘一切。
雖然他們3人至今仍揮不去那深刻而慘痛的回憶,然而,市民的慰問和同事間的互相扶持,卻為他們的工作注入動力,驅使他們努力向前。
|
人間有情:入境事務處的協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組(左圖)全天候運作,為在外遇事港人提供協助。小組成員之一、曾參與南亞海嘯救援工作的黃錦齡(中圖),回想起當日的情況,一度感觸落淚;幸得同事梁超彬和郭懿徽的互相扶持(右圖),得以繼續向前。 | |
一個訪問 洞悉天機
2004年12月26日,南亞發生地震和海嘯災難,在印度洋沿岸國家造成嚴重傷亡,死傷者包括到該等地區旅遊的香港居民。
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超彬,是被派往當地協助遇事港人的「先頭部隊」,12月27日早上與另一同事前往布吉。
入境事務主任郭懿徽和黃錦齡,則分別在12月27日下午和12月28日,前往布吉和曼谷,加強對遇事港人的支援。
黃錦齡在曼谷,經常與布吉和香港的同事聯絡,取得最新的情報,當地的中國駐外國使領館,也不時告知最新的死傷者名單和醫院資料。
然而,1個電台訪問,讓她得悉海嘯將至,也及時知會了在布吉和香港的同事。
不時看海 以作應變
黃錦齡說:「我在使領館工作時,聽到當地電台有關海嘯的訪問。當時受訪者身處蔻立,言談間突然驚慌地說『浪來了,人人都跑了』,之後通訊隨即終斷,在數分鐘後才恢復,但受訪者已氣喘如牛。
「我們便即時上網,發現有海嘯的警報,故立即通知了布吉的指揮中心和香港的同事。」
這時,與遇事港人的家屬在蔻立辦畢認屍手續、正在返回布吉途中的郭懿徽接報後,心裡只想�繼續向前走。
郭懿徽說:「當時我們身處的公路,一面是海,一面是山,曾受海嘯影響,故遇事港人的家屬感到驚慌,也意見紛紜。
「由於車程長達3小時,我便�他們留意海面的情況,以便即時應變。途中還不時接到在港同事的慰問,我便�他們不要把消息轉告家人。」
使命驅使 繼續向前
他表示,每逢臨近聖誕,兩年前的經歷便會在腦海重現,感覺仍然強烈。
郭懿徽說:「今天風和日麗,跟當時事發時一樣,便想到在地球的另一角落或有災難。
「至今仍記得在香港機場,準備啟程往布吉時那股很特別的感覺。當時或因使命感,驅使我們繼續向前,盡快抵達肇事地點,幫助港人。
「看到別人痛失至親,便更感到珍惜家人和朋友的重要;與曾被派往泰國協助遇事港人和協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組的同事感情也更深厚,就像一家人般。」
當年是首名被派往布吉協助遇事港人的梁超彬,認為南亞海嘯是慘痛的經歷,但對日後的工作有很大影響,在協調海外救援的工作方面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關懷支持 撫平傷痛
梁超彬說:「每逢聖誕,心裡也會感到戚戚然,與遇事港人和家屬的奔波勞碌,至今仍記憶猶新。雖然感到難過,但人總要向前看,釋放自己。
「與他們的相處,教我感到關懷和支持可平息混亂的心情,協助他們面對和處理問題;也體會到重視工作崗位的重要,因為自己的工作是真的可以幫助別人。
「事件也讓我感到上司對同事的關心,而同事之間的默契也更勝從前。」
回想在泰國為遇事港人和家屬送暖的點滴,3人均異口同聲表示,雖知工作有一定的危險,但由於使命感和本�協助他人的心,故希望發生事故時盡快抵達當地,協助遇事港人。
在訪問其間一度落淚的黃錦齡說,想起別人的慘痛,心裡感到很不舒服。
將心比心 幫助他人
她表示,對遇事港人和家屬感同身受,因為只有知到對方的想法,才懂得如何幫助他們,提供協助。
梁超彬也認為,只要抱�同理心,易地而處,便可以把遇事港人和家屬的傷痛盡量減低,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黃錦齡表示,返港後雖然仍收到遇事港人和家屬的短信和卡,表達感謝和慰問,但不會主動聯絡他們,恐怕勾起他們悲痛的回憶。
「海嘯無道,人間有情。」南亞海嘯這場世紀天災,帶來不少值得深思的啟發。
青年協會為推動生命教育,特別製作了「南亞海嘯 --- 對生命的啟示」教材,以供全港教育工作及青年工作者下載使用。詳情可瀏覽這裡。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