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山越嶺 蒐集數據
林利華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土地測量與道路工程有�密切的關係;在工程的每個階段,如策劃、設計、招標、施工和保養等,均扮演�重要的角色,讓工程師有數可依,從而了解工程的可行性和進展、施工的準確度,以及路面損毀的情況。
林利華說:「測量隊每天都要跑到戶外,在不同的環境如偏遠的地方、工地和熙來攘往的街道進行測量工作。
「測量隊又俗稱『開荒牛』。例如在建造通往機場的北大嶼山公路前,測量隊是先頭部隊,往往需步行數公里和攀山越嶺,才抵達鮮有人�的目的地進行測量。可見測量員要有很好的體能和耐力。」
然而,在市區繁忙的街道進行測量工作也非易事。在人多車多的地方量度距離和角度時,測量員的視線會常常受阻。
耐心專注 完成任務
林利華說:「因此,測量員需要很有耐心地等候和集中注意力,把握人車空檔的極短時機,完成量度任務。若測量工作需要在封閉道路時進行,測量員便受到時間限制,往往構成一定的工作壓力。」
他指出,不少道路、橋樑和隧道的設計,不再像以往「四四方方」那麼簡單,大多以美觀和流線型設計為主,因此,施工時對位置、高度等的準確度要求甚高,測量的工作也更形重要。
林利華說:「不論道路工程的規模是大是小,對測量準確度的要求均是一樣。小型工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有其複雜性,也多在高樓大廈密集的市區進行,因此,我們進行測量工作時往往受制於有限的空間。
「至於大型基建和跨境工程的測量,由於傳統的經緯儀受能見度的影響,在一般的環境下,只可以到達5公里或以下的距離,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新的儀器和科技,如全天候24小時運作的人造�星全球定位系統。」
趨電子化 提高效率
路政署於1986年成立,當時測量部已開始引入先進的測量科技和儀器,把部分的測量工序漸趨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
林利華指出,人手操作的光學經緯儀和鋼尺,已逐漸被半手動或全自動的全站儀取代,處理測量數據也更便捷。
有些全站儀可自動追蹤量度目標,所有測量數據自動儲存於記憶卡中,方便輸入電腦計算測量結果,令徒手的定線計算和伏案繪圖全面電子化。
林利華說:「路政署2001年斥資約70萬元,購置了空中攝影測量三維空間模擬動畫製作系統,把草擬的道路設計結合實地的情景,以駕駛者和行人的角度製作不同效果的動畫,凸顯工程的設計概念。
「這讓工程師更容易審核和評估道路安全設計、視覺效果、噪音評估和進行諮詢工作,也讓市民更容易了解新道路建成的樣貌。」
製作動畫 增進溝通
他指出,測量部已充分掌握這技術,為多項主要和跨境工程製作了40多齣動畫。
林利華說:「製作動畫的每個過程均相當細緻。在製作模擬動畫初期,最困難是建立很多靜態和動態的立體圖像,才能把道路設計中的線條和細節表露無遺。
「建立這些立體圖像需要掌握繪畫立體畫面的技術,也需要拍攝有關的物件,製作需時。至今測量部已建立了約300多種立體圖像資料庫,供日後其他工程使用。
「測量員也需要向工程師了解天橋的結構和建造,然後像『導演』般,把整個建造工序,逐一用動畫栩栩如生地顯示出來,方便工程師與公眾溝通。
「此外,在初步道路設計階段,運用彩色航空測量正射像片,工師師更容易掌握地貌的情況、土地用途和周圍環境的資料,選擇更具效益的路線。」
激光掃描 省時方便
談到去年購入、涉資約170萬元的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和有關電腦硬件及應用軟件時,林利華表示,該掃描儀的「無稜鏡」激光測距和輻射格網測量技術,能高速為地貌測量提供高密度的測量點數據,附有的軟件更能把物件的立體模型呈現眼前。
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讓測量員可在毋須封路的情況下,快捷而巨細無遺地找出路面凹凸不平的部分,以便進行所需的道路維修。有關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的操作,可瀏覽這裡。
林利華說:「以測量1段200米長的道路計算,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只需數小時,便能把路面凹凸不平的地方顯露無遺,毋須封路。
「若採用傳統的測量技術和方法,便需要數天的時間封路進行。
「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也讓我們在毋須搭建棚架的情況下測量斜坡,以及測量架空電纜的位置和高度,令量度高掛物件的難題迎刃而解,彌補傳統測量工具的不足。」
培訓員工 與時並進
他表示,引入三維鐳射激光掃描儀只有1年,但已有助減少道路封閉和搭建棚架的開支,縮短外勤工作和蒐集數據的時間和簡化程序。
他認為,採用先進測量科技和儀器,可以提高測量精準度,增加戶外測量工作的效率,改善工作流程,配合道路工程各階段的不同測量需要。
林利華說:「雖然過去數年面對縮減人手的問題,測量部仍能提供足夠的服務和技術支援,並推行新的工種,如協助審核道路標記、製作動畫等,全賴利用先進的測量科技和儀器。
「因此,我們需不時培訓員工,以應用新的技術和軟件,與時並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