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70627tc06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7年6月27日
*
*
基建
*

深西開通  中港邁向新紀元

*
深圳灣公路大橋

新地標:以斜拉橋及高架引道組成的深圳灣公路大橋,將成為后海灣的主要地標。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指出,深圳灣公路大橋7月1日開通,標誌�香港與內地在經濟及社會邁進更緊密聯繫的新紀元,也可以適時紓緩日益頻繁的過境交通。

 

     她預計,新跨界通道在2000 - 20年的廿年規劃期內,可帶來1,750億元淨收益。

 

     深圳灣公路大橋始於蛇口東角頭新填海區,橫跨后海灣而落點於新界西北的鰲磡石,然後連接到元朗公路,口岸的通關設施亦置於蛇口東角頭新填海區。

 

紓緩現有跨界通道

 

     深圳灣口岸將實施「一地兩檢」通關安排,這是首次在口岸區實施的嶄新安排,為旅客和車輛在更佳的環境下,提供方便快捷和有效率的服務。

 

     在通道開通初期,每天雙向行車量和旅客流量,分別約29,800架次和30,800人次,到2016年可望分別增至每天約60,300架次和61,300人次。

 

     廖秀冬說:「深圳灣公路大橋可以紓緩現時落馬洲、文錦渡和沙頭角3條容車量已接近飽和的跨界通道,有助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金融、物流和旅遊業。」

 

     全長5.5公里的深圳灣公路大橋以高架引橋及斜拉橋組成。香港段長3.5公里,由香港建造,涉資32億元。深圳灣公路大橋餘下的兩公里,則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建造。

 

象徵兩地緊密團結

 

     她指出,在深圳灣公路大橋的設計中可體現兩地緊密合作的關係。

 

     廖秀冬說:「口岸的設計意念由香港特區及深圳當局共同構思。兩座斜拉橋的橋塔互仰向對方,其形態儼如兩座橋塔互相牽引各自的高架引道至中間的深港分界線。

 

    「它象徵兩地人民熱切渴望更緊密地團結起來,邁向繁榮。以斜拉橋及高架引道組成的深圳灣公路大橋將成為后海灣的主要地標。」

 

     香港在2003年8月開展深圳灣公路大橋的建造工程,深港兩段大橋的橋面去年1月合攏。

 

落實一地兩檢意念

 

     深圳灣公路大橋和深圳灣口岸的順利完成,顯示了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同事的高度專業水平和合作無間。

 

     廖秀冬說:「每位參與的同事都為工程竭盡所能,協力建成這條壯觀的大橋,並在短時間內把『一地兩檢』這個創新意念,從圖則展板推展落實,並取得成果。

 

    「儘管建造工程以全速進行,但我們盡力保護環境,特別是富有高生態價值的后海灣。早在規劃階段,我們已向環保團體進行廣泛諮詢,並考慮了他們的意見。」

 

     工程的主要承建商實施了環境許可證內所有的環境緩解措施,以保護后海灣的水質及環境。

 

臨時鐵橋全港最大

 

     為了避免在運送建材經過泥灘的過程中污染該地區,承建商建造了1.8公里長、9米闊的臨時鐵橋,可說是香港歷來同類型的鐵橋中最大的1座。

 

     為了保護水質,施工期間也實施了環保的措施,包括在圍障內建造橋墩、使用密孔式的抓挖夾,並以淤泥屏障防止淤泥在挖掘期間外溢。

 

     深圳灣公路大橋工程也為后海灣的生態帶來長遠裨益。在工程期間,承建商在米埔濕地為基圍引向后海灣的引水槽清除淤泥,以改善基圍的水流交替,補養雀鳥的覓食地。

 

     廖秀冬說:「深圳灣公路大橋的建造,證明只要工程施工時實施全面的緩解措施,並配合良好的設計及地盤施工程序,自然環境可獲妥善保育。」

 

     大橋開通後,香港海關、路政署、入境事務處、香港警務處及運輸署繼續合作,確保大橋和口岸車流及人流暢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