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30226tc05005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3年2月26日
*
*
人口政策
*
人口老化加劇  削弱經濟發展潛力

     根據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到了2031年,香港將成為全球人口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預計屆時約有四分之一人口達65歲或以上。

 

     人口持續老化與主要就業年齡人口不斷減少,可能令香港出現經濟困境。

 

     報告書指出,到了2031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將分別達到82歲和88歲。

 

     若生育率下降至遠低於更替水平,死亡率繼續維持在低水平,人口老化將無可避免地加快。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
人口趨勢1971、2001的香港人口結構及2031年推算香港的人口結構。
 

     數字顯示,2002年每千人的撫養率是381;到了2031年,每千人的撫養率估計將升至562;而老年撫養率將由2002年的158,逐漸升至2016年的198;到了2031年,更會顯著升至380。

 

本地人口自然增長放緩

 

     另一方面,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數字,到2023年,本港每年的死亡人數,將開始多過出生人數。屆時人口將出現負自然增長,倘若沒有人口的淨移入,本港人口會開始減少。

 

     報告指出,這些假設,意味香港人口將加速「衰老」,以及香港人口到2023年將開始減少。

 

     報告預測,這個過程或會持續半個世紀以上,最終大大削弱香港的經濟發展潛力。

 

長者人數龐大影響深遠

 

     報告指出,長者人數激增所導致的嚴重經濟問題,是政府的社會保障援助金開支增加,以及醫護服務開支急劇上升。

 

     由於社會要用較多資源照顧長者,用作生產投資或撥給社會年輕成員的資源,將相應減少。

 

     相對於其他擁有較年輕人口的經濟體系,香港的經濟增長會持續放緩,令競爭力不斷下降。

 

人口減少令經濟陷困境

 

     至於人口不斷下降,將嚴重損害香港的經濟效率,也會減少多個市場的私人及公共投資。人口下降妨礙人力資本累積,對於發展知識型經濟極為不利。

 

     報告也分析了香港的人口移動趨勢,1983至2001年期間,逾720,000名內地人士根據單程證計劃來港定居,約佔2001年本港672萬人口的11%。

 

     報告指出,新來港成年人士為香港勞動力提供了穩定的人力資源,1999年年底至2001年年底,他們約佔每年勞動人口增幅的30%;去年第三季,他們佔總勞動人口的2.1%。但他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外地勞工方面,香港有龐大的暫居人口,其中外地輸入勞工絕大多數為外籍家庭傭工。外籍家庭傭工在總勞動人口中所佔比例,已由1982年的1%躍升至2001年的7%。

 

     至於香港每年移居外地的人數,則由1992年的66,200人減少至2002年的僅10,500人。報告指出,從香港移居外地的人士大部分都具有高學歷及熟練技能。

 

港人遷內地未成為趨勢

 

     另一人口移出的情況,是愈來愈多香港居民遷往內地居住、工作或過退休生活。然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港人往內地過退休生活已成為明顯趨勢。

 

     報告表示,香港的人口增長很倚靠外來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持單程證來港定居的人士。但由於單程證計劃主要是為協助家庭團聚而設,因此,對申請人施加甄別準則並不可行。

 

     故此,政府需要培訓新來港的成年人,提升他們的技能以配合本港的經濟需要。

 

     為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政府必須確保本港的人力資源能夠符合經濟不斷轉變的需要,這是香港持續繁榮的關鍵。

 

     報告又指出,香港輸入內地優才及專才的政策,仍然有頗多限制,導致至今獲批准來港的內地優才及專才為數不多。

 

檢討享用公共服務資格

 

     報告指出,香港有不少公共服務是由政府大幅資助,但居民在享用各種福利的資格方面,卻存有不少差異。報告強調,政府必須確保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分配。

 

     政府必須妥善解決持居留權證明書子女與其內地父親或母親一起來港,引致家庭成員兩地分隔的問題。政府也需要了解居港的非華裔移民的特別需要。

 

     報告指出,從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在香港以外地方出生的來港移民不斷增加,難免對香港社會及經濟結構造成深遠影響。故此,政府和社會各界須共同努力,協助新移民盡量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