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指出,超過30個興建中的公營房屋工程,已先後融入微氣候研究,以提升樓宇的環保及能源效益,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預計明年完工的牛頭角上�第2及3期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的工程;其他陸續興建中的工程,分別位於馬鞍山、將軍澳、觀塘及深水�等各區。
鑑於都市高密度發展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在設計新屋�時,房署需要研究如何善用風向和日光等天然資源。
微氣候研究的精髓是,在樓宇正式興建前,採用精密的電腦模擬技術,蒐集有關風速、氣流、日照和噪音等科學數據。
馮宜萱說:「掌握了地盤和各項環保效益因素之後,可慎密地規劃和設計,讓樓宇的布局和座向,均可充分利用四周環境的優勢,令住宅單位、樓宇公共空間,以及露天廣場和四周園林等不同的層面,均可充分運用日光和天然風等天然資源。
「隨�自然空氣流通得到改善,加上在住宅單位、公用地方、升降機大堂和露天地方日照增加,將減少由空調和燈光所產生的熱力,並節省能源。空氣流通的光井有助驅散污染物,減少積聚。樓宇的遮陰地方和全面綠化,則可進一步調和露天地方的微氣候。」
自2004年開始,微氣候研究已被列入公屋發展藍圖和樓宇設計的審議部分。
馮宜萱表示,制訂新屋�發展大綱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地盤位置、座向、毗連發展及道路、結構和建築上的經濟效益等;而微氣候研究有助在這些限制範圍內尋求最佳的設計。
房署在興建公屋時將繼續透過上述的規劃和審批的過程,以制訂最佳的設計方案,提升環保效益;並善用微氣候研究的經驗和成果,以發展和推動更多的環保節能的建築措施。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