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30801tc04004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3年8月1日
*
*
天文台
*
同一溫室下  香港愈來愈溫暖
*
圖表
全球升溫:根據香港天文台的研究結果,香港與全球一樣在過去百多年有變暖趨勢。香港郊區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約0.2度攝氏,市區則平均每10年約上升0.6度攝氏。

     香港天文台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全球一樣,香港在過去百多年有變暖趨勢。

 

     研究指出,香港郊區平均氣溫每10年升約0.2度攝氏,市區則平均每10年約上升0.6度攝氏。

 

     市區氣溫的上升速率比郊區高,反映了城市化的影響。

 

     天文台助理台長楊繼興表示,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的評估,全球有變暖趨勢,全球地面平均氣溫在20世紀升了0.6度攝氏。

 

98為千年來最暖一年

 

     就北半球平均氣溫而言,90年代是自1861年有儀器記錄的百多年以來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則相信是過去1000年最暖的一年。

 

     香港也有類似現象,自1885年天文台有記錄以來,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而最暖的1年是1998年,該年平均氣溫為24度攝氏。

 

     香港歷來最暖的7年,有6年是1990年以後錄得的。

 

     楊繼興表示,要評估全球變暖的潛在影響,可以將香港天文台總部的氣溫記錄與全球觀測所得的趨勢作比較。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天文台總部的氣溫趨勢與全球大致相若。大戰後則有兩段時期天文台總部的氣溫顯著上升。

 

     第一段是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第二段氣溫顯著上升期則從80年代開始,這與過去20年間全球氣溫顯著上升的趨勢相符。

 

     80年代至今,天文台總部氣溫的上升速度較全球平均趨勢快,反映了高密度城市發展的影響。

 

能見度有轉差趨勢

 

     至於能見度方面,天文台的氣象觀察顯示,香港的能見度有轉差的趨勢。

 

     在70年代初期,香港約有2%的時間能見度降至8公里或以下。但去年低能見度時間卻增約4倍,至9%。

 

     香港的雲量在過去40年間有上升的趨勢,平均雲量由60年代時低於65%,增至近10年的約70%。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城市化所產生的懸浮粒子增加了水汽的凝結核,有利於雲的產生。

 

水頭充足降兩量上升

 

     戰後天文台總部的記錄顯示,大雨的出現率輕微上升,每年出現大雨(1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日數,每10年升約0.4天,即由50年代的約5天增至90年代的約6天。

 

     年雨量方面也有上升,由50年代的2,265毫米,增至90年代的2,518毫米,增幅約11%。

 

     根據過去40年觀察所得,每年在香港300公里內登陸的熱帶氣旋數目輕微下降,由60年代約三個,減至90年代的約2.5個。

 

氣候與經濟關係密切

 

     楊繼興指出,天文台一直對氣候變化問題十分重視,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還與環境、能源和經濟活動有密切關係。

 

     他預測全球平均氣溫還會繼續上升,並指不同的電腦氣候模式均預測,全球平均氣溫在1990 - 2100年間,將升高1.4 - 5.8度攝氏,令地球氣候系統進一步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