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程署見習工程師文笑珍,沒想過在天文台短短三個月的實習期內研製的新發明,能免卻科學主任們舟車勞頓、攀山涉水,便能得知偏遠地方的自動氣象站,是否運作自如。
她研製的電子儀器,安裝在大嶼山昂坪的自動氣象站,今天投入運作。
|
大功告成:見習工程師文笑珍今天和天文台的譚焯明再登昂坪(左圖),為其研製的風能監測儀器主持啟用儀式。天文台利用這監測儀,得知在偏遠地方、以風力發電的自動氣象站是否運作自如(右圖)。 | |
氣象站利用風力,為站內的儀器提供所需的電力,量度風速、風向和氣溫等資料,然後經無線電傳送至天文台。
既鬥智又鬥力
文笑珍的新發明,讓天文台隨時得知風力能否產生足夠的電力,維持氣象站的運作。
對於研製的儀器能應用於科學用途,文笑珍感到非常高興。不過,回想到在研製儀器期間,既要鬥智,也要鬥力,讓她有另一番的體會。
她說:「學習與實踐完全是兩回事。在設計電子線路版時遇到不少困難,幸好有天文台的同事用心助我一一克服。
「由於昂坪氣象站的位置距離車路很遠,我們需要攜�儀器,跑上山頭,才到達氣象站勘察和研究如何安裝儀器......旅途真的十分吃力。」
研製過程雖然苦樂參半,但文笑珍形容,這些經歷確是難能可貴。
善用再生能源
「能夠為香港探索風能這種再生能源的潛力方面出一分力,同時又獲得實踐經驗,實是一舉兩得。」
天文台自1985年開始與機電工程署合作,為見習工程師提供實習機會,和接受多元化的訓練。實習期一般為三個月,期間工程師會為天文台研製不同的儀器。
由於部分自動氣象站位於偏遠地區或離島,並無電力供應,天文台在80年代起,利用太陽能發電板提供能源給香港多個自動氣象站。
不過,當遇上長期天陰或下雨而導致陽光不足,這些氣象站便可能因為欠缺能源而不能運作。
因此,天文台自2000年開始,在一些氣象站裝設風力發電機,以風力作為另一種能源。
風力發電機由三塊長約一米的車葉組成。這些車葉不需太大的風速,即稍稍高於每小時 10 公里,便可轉動。
風力發電具成效
以香港多處的山頂和當風地點來說,一般都有每小時20公里或以上的風速,風力發電機可產生50瓦特電力,足夠應付一個自動氣象站的需要。
目前,天文台已為八個位於大嶼山及赤�角機場附近小島上的自動氣象站設置風力發電機,操作順暢,甚有成效。
自從自動氣象站同時使用風能和太陽能後,這些氣象站斷電的情況,已經不再復見。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