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褐翅燕鷗、黑枕燕鷗和粉紅燕鷗都會來港繁殖,但是,粉紅燕鷗由1998年錄得的120隻,降至去年的八隻,數目明顯減少。
為了保護來港繁殖的燕鷗,漁農自然護理署研究人工燕鷗巢箱,提高燕鷗成功繁殖的機會。
|
保護燕鷗:每年夏季,褐翅燕鷗(左圖)、黑枕燕鷗(中)和粉紅燕鷗(中圖紅嘴雀鳥)會來港繁殖,漁農自然護理署將研究人工燕鷗巢箱增加牠們的繁殖率。(本文所有雀鳥相片版權屬香港觀鳥會所有。) | |
漁護署高級濕地公園主任林銳芳說,香港現在錄得448個雀鳥品種,實施上述試驗計劃,也可保持香港的生物多樣性。
褐翅燕鷗、黑枕燕鷗和粉紅燕鷗每年5月至9月都會來港,通常在香港東面海域的岩石小島繁殖。
林銳芳說,過去五年,這些海鳥在本港繁殖地點錄得的總數目,介乎450 - 770隻之間,平均每年約有570隻,整體數目平穩。
粉紅燕鷗數目明顯減少
就個別品種而言,褐翅燕鷗和黑枕燕鷗在港的數目較平穩;但後者可能有輕微下降趨勢。粉紅燕鷗則由1998年的120隻,急降至去年的八隻,數目明顯減少。
燕鷗遍布全球,訪港的黑枕燕鷗來自南中國海至澳洲北部,全球數目不詳;褐翅燕鷗來自日本至澳洲,全球數目超過65萬隻。
粉紅燕鷗則來自西伯利亞、蒙古、澳洲,全球數目超過六萬隻。
至於影響個別燕鷗品種來港繁殖的因素,包括:
•燕鷗的地區種群數目;
•繁殖地點的生態環境質素;
•繁殖地點的面積;
•燕鷗品種之間的互相競爭;
•對人為活動的適應能力;
•獵食者的數目。
本港首個燕鷗巢箱研究
林銳芳說,人工燕鷗巢箱計劃,是參考加拿大政府90年代中期展開的「粉紅燕鷗族群修復行動」,該計劃在當地成功提高粉紅燕鷗的繁殖率,也是首個在香港試驗人工燕鷗巢箱的研究。
一般來說,有關團體較少以人工巢箱為海鳥增加繁殖,但漁護署近年曾成功以這方法為林鳥,如貓頭鷹和大山雀等增加繁殖率。
漁護署今年夏天,將在燕鷗的繁殖地點安裝16個人工燕鷗巢箱,並在另一個有燕鷗觀察紀錄,但未有繁殖紀錄的島上安裝16個人工燕鷗巢箱、80隻仿製黑枕和粉紅燕鷗,以及燕鷗鳴聲發聲器,吸引更多燕鷗來港,形成新的繁殖群落,分散來港燕鷗對單一繁殖地點的依賴。
該部門人員會定期監察安裝在該兩個地點的人工燕鷗巢箱的使用情況,並與天然巢點作比較。
遊島人士請勿接近巢箱
為免影響研究結果,漁護署呼籲市民如在海島上見到人工燕鷗巢箱和仿製燕鷗等設施,請勿接近和觸踫。
同時,漁護署將實施以下措施,保護燕鷗,包括:
•印製有關保護燕鷗的海報和單張,向目標團體和群眾,包括本地郊遊及生態旅遊隊伍,觀鳥、釣魚和潛水人士和學生,介紹保護燕鷗的重要、《保護和觀賞燕鷗守則》和有關法例;
•聯同香港觀鳥會在燕鷗的繁殖季節,定期到訪已知燕鷗繁殖地,監察來港的燕鷗數目和繁殖狀況;
•在繁殖地點附近設立警告牌,勸喻遊人切勿在燕鷗繁殖季節進入燕鷗的巢區,否則會對燕鷗的繁殖構成干擾,和有機會被控告違反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有需要時會派遣自然護理員駐守燕鷗的繁殖地點,勸喻市民遵守有關法則 --- 凡故意干擾、取走或傷害野生雀鳥、雛鳥或牠們的巢和蛋乃屬違法,最高可被判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
林銳芳說,漁護署是多管齊下,透過自然護理教育、監察、設立警告牌、執法和試驗設立人工人工燕鷗巢箱,務求保護在港繁殖的燕鷗,尤其是數量明顯減少的粉紅燕鷗。
全球共有44個燕鷗品種,香港錄得的便有12種。除了上述三個夏季的候鳥,還有七種是春季或秋季的過境遷徙鳥,分別為鬚浮鷗、白翅浮鷗、鷗嘴噪鷗、紅嘴巨鷗、普通燕鷗、白腰燕鷗和白額燕鷗。
還有烏燕鷗和大鳳頭燕鷗兩種,但本港的資料很少,居留情況仍然未明。
除了黑枕燕鷗的總分布數目不詳,全球燕鷗數目超過1,626萬隻。
(本文所有雀鳥相片版權屬香港觀鳥會所有。))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