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指出,雖然外匯儲備往往被視為金融實力甚至經濟繁榮的指標,但這看法不一定正確,而金融穩健實建基於很多因素。
他表示,個別地區的外匯儲備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採取的匯率政策及是否實施外匯管制。
任志剛今天在其每周《觀點》中指出,近年香港在全球外匯儲備榜上的排名漸降,由1997年第3位,降至現在的第8位;然而,經濟體系的金融穩健程度,並不能以外匯儲備的多少來衡量。
金融穩健涉多因素
雖然中國大陸現以超過8,7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高踞全球首位,但任志剛指出,其金融體系仍有不少有待改進之處。
不過,他表示,外匯儲備雄厚,可加強應付金融危機的能力;香港在1997 - 98年期間所採取的防禦策略,便是個好例子。
他指出,亞洲金融危機已清楚顯示,必須積存外匯儲備作為彈藥,以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爆發危機的可能性也更大。
然而,金融穩健建基於很多因素之上,包括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健的金融機構及有效的體制。
任志剛說,個別地區的外匯儲備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採取的匯率政策及是否實施外匯管制。
儲備累積也有弊處
一般來說,當央行干預外匯市場以影響匯率升跌,外匯儲備便受到影響。以香港實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為例,外匯儲備便跟隨金管局為維持匯率穩定而進行的市場操作相應變動。
任志剛認為,若實施外匯管制,即所有外匯買賣均須經外匯管理當局進行,國際收支失衡便會令外匯儲備額有所改變,變動多少則視乎具體的外匯管制形式而定。
他指出,儘管外匯儲備增加等於貨幣體系有了更強的防禦裝備,但儲備不斷累積不一定是好事。
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是項資產,與之相對應的是本地貨幣的負債。這種負債通常是以龐大的貨幣基礎,或更準確地說是以龐大的銀行體系總結餘的形式存在(央行從銀行手中購入外幣資產);這些是「高能貨幣」。
匯率上升儲備下跌
他認為,銀行體系流動資金過多,將助長信貸活動及貨幣增長,繼而可能導致通脹。
央行可進行沖銷來吸走銀行同業市場過多的流動資金,以央行票據等形成的央行負債「取代」部分的銀行體系結餘。
然而,這做法成本可能相當高,若本地利率低於外匯儲備的收益,央行或可從沖銷操作中獲利,但長遠來說則不大可能,尤其若匯率正在上升,外匯儲備以當地貨幣計算的價值便會相應下跌。
若本地利率有需要調高或維持於高水平以冷卻過熱的經濟時,問題便更棘手,原因是高息環境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進一步增加沖銷操作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