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去年9月26日委任的三層架構三人專家小組今天發表報告,指出如容許太多劣質公司上市,會令本港金融市場聲譽受損,長遠不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小組的報告指出,香港和海外均有愈來愈多人關注到近年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質素。事實上,細價股事件本身也反映了各有關方面均曾設法處理這個問題。
小組的研究顯示,有很多人相信,為了達到足夠數量及盡量增加新上市公司的數目,在港交所新上市的公司的質素已嚴重受到損害。
去年共有117間新公司在港上市,較2001年增加33%,同期�生指數下跌18%,成交量也跌17%。但同期全球的首次公開招股活動減少36%;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上海上市的新公司數目也減少12%。
上市動機難以確定
截至今年2月底,在這117間新上市公司中,有60%的股價低於招股價,部分更低於招股價超過90%;其中一半的股價低於五角。
小組認為,公司上市的真正動機難以確定,唯一清楚的是,現在上市集資的目的已與傳統有別。
傳統上,上市集資是為了擴充業務;但現在有些新股發行似乎是基於不明或沒有透露的目的。
小組的報告也提及創業板市場並不成功,不少股票的表現甚差。創業板指數由2000年3月的高峰期至今,已下跌約90%。僅是去年便下跌45%。
此外,創業板股份交投疏落,每天平均成交額,由去年第一季的2億5,300萬元,跌至第四季的9,400萬元。
創業股質素惹關注
目前創業板市場上市的股票約有80%是以招股價或更低買賣。在小組工作期間的大部分時間,約有半數創業板上市股份完全沒有買賣,另有一些因不同規管理由而暫停買賣。
小組指出,證監會與港交所已對主板及創業板新上市股票的質素持續惡化的情況公開表示關注。
然而,目前的上市制度未能抑制惡化的趨勢,顯示制度存在某程度上的功能障礙。
小組認為,如容許太多劣質公司上市,會令市場聲譽受損,造成負面影響;並指出,這種只重數量而倚靠他人監察不法行為來處理質素問題的方法,基本上存有缺陷。長遠來說,不利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報告認為,由於劣質股票表現不佳,市場整體的良好聲譽已受影響。若香港要維持被視為高質素而發展成熟的市場的優勢,和吸引最優質公司,以及有意往中國投資的機構來港上市,上述問題必須盡快解決。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