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表示,構思給予學校彈性,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以達到培育學生中英兼擅的目標。
孫明揚今天(3月16日)出席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時重申,母語教學對教與學均有裨益,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但需要嚴肅正視持份者憂慮母語教學下,學生英語水平有待提升。
他表示,明白到英文老師為了要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已承受了不少壓力;而學生亦面對困難,因為他們接觸和運用英語的機會有限。
因材施教提升質素
孫明揚指出,期望所有學校均可以因應學生的進度和情況,提供最合適的教學,提升教學質素,培養他們成為中英兼擅的人才。
孫明揚說:「政府是支持母語教學,並積極落實母語教學,這立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也必須兼顧『中英兼擅』的目標、配合香港的社會情況、學校和家長的期望以及學生的利益。
「政府是會堅守以母語教學的原則,而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並非放棄母語教學。」
堅守母語教學原則
他表示,正構思容許學校一些彈性,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些規限之下,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務求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以達到培育學生中英兼擅的目標。
孫明揚強調,引進微調的措施,需根據若干原則,包括:
•學生應在中學階段達至中英兼擅,以適應大學或工作的英語要求;
•學校選擇教學語言時,須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以英語學習,教師有否足夠水平以英語教學,學校的資源是否分配恰當,及學科的教學需要能否得到照顧;
標籤效應終會消失
•制訂合適的監管機制,確保學校推行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語言安排,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須具透明度及獲得教育局批准;
•糾正目前所謂「英中」、「中中」的分別,因為這種分割有誤導成分,也做成標籤效果,影響學生成長;
•教學語言的選擇要顧及新高中學制。
孫明揚表示,在理想情況下,中中與英中的標籤效應、上車落車機制或是中中生進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為低等問題,都會消失於無形。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