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50809tc02003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5年8月9日
*
*
會考
*

中中生會考及格比率上升

*

     中文中學今年考獲5科(包括中、英文)或以上及格的比率,較2002年《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實施前,升5.6%。

 

     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林樊潔芳認為,過去4年的會考成績顯示,母語教學已取得明顯成效,而今年的中中會考成績是「持續進步,升幅創高」;並相信學校可累積更多經驗,繼續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科和中、英文表現。

 

     2005年中學會考明天放榜,有關詳情,可按這裡

 

     教統局集中比較中文中學在2002年,即《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實施前最後1屆會考生,以及指引實施後3屆學生的會考成績,發現中中學生今年的會考成績,差不多所有主要學科的及格率均持續上升,超越2002年的表現,升幅也較前兩年更大。

 

及格比率顯著提升

 

     整體而言,今年考獲5科或以上及格,包括中、英文的比率,較2002年升5.6%。高、中、低3個能力組別的學生,在今年考獲5科(包括中、英文)或以上及格的比率,相對過去3年,均顯著上升。

 

     相對於2002年,較高能力組別學生的升幅達7.4%;中能力組別的升幅達9%;較低能力組別的學生則升3%。

 

     今年考獲最佳6科總積分點達14點或以上,以及中、英文及格的比率,較2002年升2.8%。

 

     高、中、低能力組別的中中學生,最佳6科總積分點達14點或以上,以及中、英文及格的比率也持續上升。與2002年比較,高、中、低能力組別的升幅依次為7.7%、3.9%及0.9%。

 

英文水平穩步上升

 

     今年的英文(課程甲和乙)科與過去3年比較,中中3個能力組別學生的及格率均大幅上升,而且還超越2002年水平。

 

     英文(課程乙)方面,高、中、低能力組別的中中學生的及格率,分別升2.8%、8.1%和2.3%。

 

     雖然英文(課程甲)要求的水平相對英文(課程乙)較低,但中中學生在這科取得C級或以上良好的成績比率,也有可觀升幅。中、低能力組別的中中學生的及格率,分別升5.9%和1.8%。

 

     林樊潔芳指出,這反映整體中中學生的英文水平已在穏步上升;並認為,上述趨勢顯示,「母語教學,學好英語」可以是同時兼得的。

 

有效掌握學科知識

 

     她認為,只要學校能提供適當的支援及教學策略,透過母語學習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成績,可以有良好的表現。

 

     中中學生在很多科目,例如地理、世史、中史、生物、數學等取得優良成績的比率,也較2002年大幅增加;顯示母語教學有助學生有效掌握學科知識。

 

     今年與2002年比較,較高能力組別的學生幾乎在所有主要科目的及格率,均大幅度超越2002年,最高升幅為地理科,達15.6%。

 

     中能力組別的學生除物理科外,其他科目的及格率也有同樣的表現,升幅由數學的2.9%至地理的14.8%不等;幾乎所有科目,除經濟科名,也高於前年和去年。

 

數理化成績有進步

 

     較高及中能力組別學生在語文成分較重的地理及世史科的及格率,在這3年持續有頗大幅度的進步,今年的升幅更分別達15.6%和10.7%,以及14.8%和7.3%;這顯示母語教學對學生學習語文成分較重的科目幫助甚大。

 

     在物理、化學及生物科,在英中學生整體表現均較2002年下降的情況下,中中較高及中能力組別的學生,在化學及生物科的及格率大致能持續上升,升幅由4.1 - 6%不等。

 

     在物理科,較高能力組別的學生今年已能超越2002年的水平,及格率升2.3%,而中能力組別學生的及格率與2002年的差距則能大幅度收窄。

 

     至於較低能力組別的學生,其成績可能受其他因素,例如學習動機,影響大於教學語言。然而,他們的中文、英文(課程甲及乙)、數學及地理科的及格率,均超越2002年,升幅介乎1.5 - 4.7%不等。

 

營造環境學習英語

 

     林樊潔芳表示,學生透過母語教學較能取得良好的表現,特別是以較高能力及中能力組別的學生。

 

     她引述香港大學最近完成的研究指出,無論學校採用何種教學語言,也可以推行優質教學法。

 

     林樊潔芳指出,採用適當的教學語言有助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加強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而以母語學習的學生,較能騰出多些空間學習英語,補足課堂上較少接觸英語的時間。

 

     她認為,若能配合適切的支援及教學策略,在課堂以外的學校及社會環境,營造有利的英語環境,學生同樣可以多接觸優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