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患者的徵兆,包括缺乏目光接觸或注意力不集中、對聲音沒有反應,或不會用手指指出心愛或有趣的事物。
至於學齡階段和成年患者,多會出現學習或讀寫困難、過度活躍及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或自傷的行為,或者脾氣暴躁 。
家長如懷疑子女有自閉徵兆,應帶他們到公立診所或醫院進行評估,如有需要,應作跟進治療。
在醫學上,自閉是一種在兒童發展時期出現的發展性障礙,患者通常有社交上、言語及非言語的溝通障礙;拒絕或不能容忍變化;以及缺乏想像力。
自閉者在很多處境都會不恰當地重複一些行為,甚為刻板,不明白他們的人,會認為這是對抗性的行為。
教育統籌局督學鄭劉麗霞說,學校、教統局、有關專業人士和社會,可以�手推廣公眾人士對自閉症患者的認識和正確態度,這樣才可以讓更多人接受他們,給予他們支援。
我們應如何與自閉人士相處?凌校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給他們的指示應盡量簡單明確,小心觀察他們的反應,例如「坐好」、「眼望我」及「手放好」等;
二、建立清晰及連貫的規矩,例如何時、何地、何人等;
三、接受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莫名恐懼;
四、避免隱喻、暗語、反話或過激的詞語,例如「你試�打我�?」「或者」及「睇�點」等;
五、教導他們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應有的態度及對話;
六、避免處罰孩子,因為處罰非長久之計,多用是會逐漸無效的,而且會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令他們產生恐懼,甚或反擊行為;
七、選擇有效的方法,提供及增強正確和合理的行為,避免只是指出什麼不能「做」,而沒有指出什麼「應該做」;
八、要明白問題行為的原因,以防止及減少它們出現,例如侵犯別人 -- 可能是貪玩、想與對方交友、有暴力傾向或者只是想引起注意;也有可能是想聽別人尖叫,或者受到欺負;
九、教導孩子如何更容易地達到要求,不論語言能力強或弱,都需要教導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讓他們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也可加強其他人對他們的了解。
教統局也盡量安排自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讓他們與同齡學生在正常環境中一起學習和相處。
凌劉月芬認同教統局的融合教育方針,並表示這將有助這些學生融入社會。
鄭劉麗霞則指出,融合教育是世界趨勢,將愈來愈普遍。
在本學年,有116間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接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中67間有接納自閉學童。
在「全校參與」的模式裡,學校有系統及有效地支援校內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全體教員合力營造融和的環境,讓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得以發揮所長。
在自閉學童中,約七成為弱智人士,他們分別在31間為輕度及中度弱智人士而設的特殊學校就讀。
鄭太說,家長如懷疑子女自閉,應帶他們到�生署或醫管局評估,如有需要,應作跟進治療。
凌劉月芬指出,教育界在自閉教學,特別是處理自閉行為方面,需要有較深化的討論,以及多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同工也需要有更深化的課程,以加強有關知識。
她表示,希望教統局繼續為同工舉辦工作坊、講座及長期訓練,並邀請更多海外的自閉症專家和學者來港交流。
教統局一直為從事特殊教育的同工提供所需的設施和技術支援。除了研討會,教統局也有舉辦專題研習小組和經驗分享會,與學校協作,一同探討對教導自閉學生的策略及推廣成效良好的教學方法。
鄭劉麗霞說,教統局也有為教師舉辦以校為本的發展訓練計劃,讓他們了解自閉兒童的學習特徵,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促進他們的學習能力。
在九龍何文田巴富街六號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設有一個資料庫及聯絡網, 匯集各類型的資源及資訊 ,以供特殊教育工作者分享。
除備有圖書、教材套及電腦教育軟件供閱覽外,資源中心也提供多媒體器材,讓教師製作教學軟件;以及提供場地讓特殊教育工作者交流及分享教學經驗。
教統局近年編製了不少參考資料,包括「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融合教育自閉症編 - 視像光碟及資料光碟」和「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教學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