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持續進修 培訓建造業人才

2025年4月27日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政府連同建造業議會採取多管齊下措施,加強資助培訓本地人才。

 

局方將與建造業議會合共撥款約9,500萬元,在未來兩個學年延續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學員可獲發放最多三年津貼,預計額外約1,000名學員受惠。

 

此外,在政府支持下,建造業議會出資1億7,400萬元,推出建造業專業學位課程畢業生在職培訓津貼計劃,協助建造業相關學位畢業生持續在職培訓,以考取專業資格,業界對計劃反應非常踴躍。建造業議會預計5月內完成審批並發出通知。

 

甯漢豪指,上述措施獲僱主和學員大力支持,不但適時回應業界需要,幫助僱主及行業保留人才,也支持青年繼續在行內進修發展。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4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特區政府持續大力推展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基建工程,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將增加至未來平均每年約1,200億元。隨着經濟回暖,私營工程項目量亦將會回升,預料建造業未來對專才需求仍然殷切。為助力建造業挽留人才,我們連同建造業議會採取多管齊下措施,加強資助培訓本地人才。今次我邀請了常任秘書長(工務)、建造業界和院校代表,以及獲資助學員與大家分享。

 

兩項措施支援年輕專才持續發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指出,人才屬建造業發展重要一環,2025至26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兩項措施,分別資助僱主及學員,支援不同崗位的年輕從業員進行在職培訓,並為建造業青年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津貼,協助業界持續建立人才庫。

 

第一招:延續在職培訓津貼  預計額外資助1,000名學

 

第一項措施是延續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介紹,計劃透過資助高級文憑畢業生修讀與建造業相關兼讀制學位課程,同時鼓勵他們加入建造業,爭取工作經驗。自2023至24年度首次推出這項計劃,過去兩個學年已資助約1,000名在職學員兼讀與建造業相關學位課程。計劃廣受青年及業界歡迎,推出首年已錄得相關學位課程報名人數增幅平均超過五成。

 

發展局將與建造業議會合共撥款約9,500萬元,在未來兩個學年延續此計劃,每名學員可獲發放最多三年津貼,資助總額最多達九萬元,預計會有額外約1,000名學員受惠。

 

津貼減輕學員負擔  吸引更多年輕人才投身

 

現正從事物業及設施管理工作的冼嘉棋是受惠學員之一,他獲計劃的資助,在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修讀屋宇設備工程(榮譽)工學士學位課程。他表示很高興有這項資助以減輕他進修的經濟負擔,期望透過修讀學位課程踏上建造業專業晉升階梯,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在工程方面持續專業發展。同時,他認為政府提供資助反映了對建造業人才發展的重視,亦增加青年人對投身建造業的信心。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是舉辦課程院校之一,測量及建設環境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統籌鄧麗儀認為,對於高級文憑畢業生或有意轉行的畢業生,津貼計劃能大大減輕他們在學費方面的負擔。她表示,看到許多具潛質的學生修讀課程後成功投身建造業,並在行業中找到很好的發展機會。

 

第二招:新增津貼計劃助僱主提供在職培訓  培育2,900名青年專

 

第二項措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造業議會出資1億7,400萬元,推出建造業專業學位課程畢業生在職培訓津貼計劃,資助僱主聘請及挽留人才,協助建造業相關學位畢業生持續在職培訓,以考取專業資格。

 

何安誠表示,津貼計劃資助僱主為合共約2,500名工程、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的學位課程畢業生及400名建造相關高級文憑課程年輕畢業生(35歲或以下)提供在職培訓。成功申請的建造業僱主,必須於整個津貼期(12個月)僱用不少於獲批名額數目的青年專才,就每名聘請的青年專才獲發每月5,000元資助,為期12個月,合共60,000元。

 

建造業議會表示,津貼計劃已於4月中截止申請,業界反應非常踴躍,預計於5月內完成審批並發出結果通知。

 

業界及年青僱員支持計劃助業界共渡時

 

香港建築師學會理事陳頌義認為津貼計劃推出正好幫助業界過渡,雖然近期私營工程量減少而令業界在挽留人才面對挑戰,但未來兩、三年經濟再度蓬勃時,業界必須確保有足夠人手以迎接下一個高峰。政府推出這個計劃十分合時,可以幫助他們挽留人才,共渡時艱。

 

建築設計事務所年青僱員Ronald及Hilarie亦認同津貼計劃,表示可幫助新畢業學員盡快找到工作,並有機會留在行業繼續考牌及學習,對他們的持續發展很有幫助。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廖聖鵬認為,津貼計劃對建造業界包括承建商甚為重要,能支持行業繼續培育及聘請年輕專才,培育相關學位及高級文憑畢業生成為工地管理的骨幹,並向他們提供向上晉升的階梯,增強他們投身行業的信心。承建商會全力支持政府這項計劃,為建造業年輕一代提供貼地在職培訓。

 

我很高興看到兩個計劃得到業界僱主和學員大力支持,不但適時回應業界需要,幫助僱主及行業保留人才,也支持年青人繼續在行內進修發展,達到共贏局面。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