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工作善用科技 敢於破局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路政署負責全港逾2,000公里的公共道路,以及數以千計行車、行人天橋和隧道的保養維修。部門使用適合香港路況的偵察道路欠妥系統、以小型無人機和雷射掃描移動測量系統測量道路設施狀況、山泥傾瀉等,善用科技提升效率,節省公共資源。
路政署也勇於改革,敢於破局,轄下鐵路拓展處和北部都會區鐵路辦事處持續為本港鐵路發展注入新想法,包括在技術和政策上創新,壓縮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推展時間等。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4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耳聞不如目睹,我最近接連拜訪運輸及物流局轄下部門及不同合作夥伴,第一身了解同事們的工作情況,亦為各位夥伴打氣。我早前到訪路政署時,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同事們的專業技能,他們大至交通運輸基建項目的推展,小至街名牌/交通標誌的維修,但凡關於「路」的問題都能大小兼顧。路政署團隊不斷精益求精,着重每項細節,貼近民心的工作氛圍極有「隊型」。
善用科技 自主研發
路政署現時負責全港2,241公里的公共道路、1,626條行人天橋及隧道、1,478條行車天橋和21條行車隧道的保養維修,工作之鉅,可想而知。
署方其中一項新猷,是從去年開始使用適合香港路況的偵察道路欠妥系統 (Road Defect Detection System),透過於巡路檢測車內安裝攝影系統,在進行道路巡查時自動拍攝路面照片,並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配合先進地理空間技術進行分析,自動識別路面裂縫及褪色路面標記和記錄其位置,配合署方其他分析道路狀況的科技,進一步減省人手,提升道路維修工作的效率。而他們去年起亦開始全面應用道路維修監察系統(Road Maintenance Monitoring System) ,讓前線員工在一站式平台上提交維修紀錄、監察工作進度等。電子化工作流程除了提速、提效外,估計一年還可以節省近20萬張紙。
署方同時積極使用小型無人機及雷射掃描移動測量系統進行道路設施狀況、山泥傾瀉等測量。同事在我們到訪時,進行了實時小型無人機測量演示,我在路政署的何文田總部與在牛池灣檢測山坡的同事即時連線,由我向同事發出指示,模擬實際檢測的情況。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項目是同事為檢測狹窄隧道自主研發的測量模型車。同事從網上訂購模型車原型後,以3D打印製作適合配件,因地制宜,自行度身改造最適合路政署的檢測工具,比起另外訂購器材成本大減,體現創新精神之餘,亦為公共資源「慳得一蚊得一蚊」。
勇於改革 敢於破局
見微知著,路政署同事在細節執行上不忘提速提效為大家節省資源,反映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處理大項目的能力也無庸置疑。
鐵路拓展處和北部都會區鐵路辦事處是路政署四大辦事處的其中兩個,兩個辦事處同樣抱持着勇於改革、敢於破局的精神,持續為本港鐵路發展注入新想法。我們採用技術創新、政策創新的雙創新做法,成功壓縮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推展時間。在推進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同事亦與深圳方面按照同步建設、統一運營的模式緊密合作,並積極探討善用內地方式和能力建造項目香港段,實現制度上的突破。
路政署同事是規劃香港鐵路網絡及推展新鐵路和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項目首屈一指的專家,建立的鐵路知識數據庫更是過往實戰經驗的累積,我非常鼓勵他們為我們的鐵路發展制訂統一標準和規範/守則,有助傳承和交流經驗之餘,亦為我們未來的多元鐵路發展做好準備。
中九龍幹線年底登場
2017年開始動工的中九龍幹線,即使興建期間遇上三年疫情,在同事全力追趕進度下,亦將在今年年底如期迎來工程尾聲。中九龍幹線項目團隊向我展示了他們如何透過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策劃工程。
東至九龍灣、西達油麻地,中九龍幹線落成後會成為橫跨九龍中部的地下主幹道,紓緩九龍現有主要幹道的交通,讓市民在繁忙時間可以節省25分鐘車程。我亦鼓勵同事做好準備,在幹線落成這個絕佳時機,向市民說好這條幹道的故事。
如果各位細心留意照片,可能已發現負責講解的同事當中,有人近月已不斷面對鏡頭,接受挑戰。這位外號「悲情王子」的同事剛完成了歌唱比賽歷程。他讓我看到路政署同事的多才多藝,無論在任何領域都全情投入。我對他與團隊各成員在未來推廣中九龍幹線項目的工作寄予厚望,同時充滿信心。
到訪當日,我亦曾向同事們了解,局方在政策層面有甚麼可以協助大家處理越見繁重的工作範疇、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同事形容,面對挑戰最重要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概念,勇於嘗試。我對同事正面、積極的工作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並非常期待路政署的各位能保持着這份熱情,將香港這個家的道路規劃及管理推上另一層次,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