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新科技 緝污護環境
科技解難,成效顯著。環境保護署近年引入採樣無人潛水艇,除了用於監察水質,更以創新思維善用其偵測功能和小巧靈活的優點,在錯綜複雜的渠道內調查污染源頭,提高效率,更免去派遣蛙人下水搜索所面對的潛在危險。
早前環保署接到投訴指沙田城門河受污染,傳統的調查方式是先打開重型渠蓋檢查渠道情況,有需要則再派蛙人深入查勘,但部分涉事渠蓋處於高速公路,署方無法封路開啟渠蓋調查。調查人員苦思三、四星期仍對污染源頭茫無頭緒,進展緩慢。
調查污染源
所幸該署智慧科技專案小組想到利用潛水艇反向追蹤,從發現污染的地點出發,沿污水由下而上追蹤源頭。小組成員特地為潛水艇加裝潛望式鏡頭,使畫面不受污水影響,可清晰觀察渠道情況。
潛水艇在渠道潛航一段距離後,調查人員很快便鎖定疑似流出污水的支流,大幅收窄調查範圍,迅速找出污水源頭。
監察保水質
查案以外,監察也是潛水艇的主要任務。
環保署定期驗測城門河水質,檢視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潛水艇可加配實時水質監測器和水樣本取樣器,在水底不同深度實時監測水中的溶氧量、酸鹼度、濁度等,並能抽取水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上世紀80年代,城門河污染嚴重。多年來,政府各部門同心協力,採取多項污染管制措施,積極改善城門河水質。從潛水艇現時所拍到的清澈景象,便知道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城門河已成為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處。
潛水艇在機場三跑道系統工程中也派上用場。環保署在水流急速、能見度低的水域放出潛水艇,監察環境許可證持有人有否按政府要求,將受影響的珊瑚遷移至指定地點。有別於以往只能單靠許可證持有人提交報告了解珊瑚狀況,潛水艇能使署方人員直接、安全地得悉水底實況。
專組助創新
環保署積極推動科技發展,更以身作則,在2019年成立智慧科技專案小組,運用團隊智慧加上先進科技,突破傳統思維,解決在辨識污染源和取證時遇上的執法難題,揪出污染者懲治。
首席環境保護主任楊維德表示,環保署上下一心,專案小組思考解決方法時重視前線人員意見,使人員在工作上樂意應用新科技,推動部門創新。
正因如此,環保署在2022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奪得創新及科技獎 (科技應用)金獎。評審委員讚揚署方運用多種先進科技打擊污染,成果顯著,有效改善民生,更能清楚展示應用科技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