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授藝 樂壇喜見新苗
過去一年,余朗晴由專業音樂人指導創作,個人作品 《光源》終告完成,其間填詞、編曲、後期製作等均蒙啟迪,相當全面。
余朗晴在大學主修音樂,自小喜愛流行音樂,時有創作,但限於自學,作品難免粗糙。去年,流行音樂監製趙增熹到校宣傳大台主音樂先導計劃,因緣際會,她決定報名參加。
獲名師指點,余朗晴自覺演繹作品大有進步。學習期間,她虛心聽取趙增熹意見,反覆琢磨唱功,同一歌曲不斷重錄,力求日進一階。
「我記得有一次好像維持了18天,其間我每天都把一段錄音發給他,而他每天都有回應,提醒我需要改善之處。到正式錄音時,我演唱方法已大為不同。」
傳承技藝 栽培人才
先導計劃去年9月展開,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9至20大專生藝術通識計劃項目,由趙增熹統籌,郭偉亮、陳詠謙等音樂好手擔任導師,讓學員向本地專業音樂人學習流行曲創作和製作技巧。
該計劃數年前由趙增熹開辦,最初以中學生為對象,其後獲康文署贊助,收生範圍得以擴至大專院校,製作費用、場地安排,以至宣傳推廣均獲協助。
趙增熹說:「這樣當然事半功倍,通過康文署聯絡大專院校,較一人之力容易得多。」
另一學員余尚哲表示,他讀中學時已鍾情流行音樂,此計劃正好為學員提供可靠的學習途徑。
「中學並不教授流行音樂製作,學生只能從課外活動或到外間機構學習,卻不知道對方是否可信,能否教授學生想學的東西。」
善用科技 有效溝通
對該計劃導師陳子諾來說,學員花約一年時間,即可涉獵以往或需數年之功的各種技術,鑽研作曲、填詞、編曲、混音、錄音等範疇,可謂機會難得。
「以錄音和混音為例,我自己也要花時間修讀證書。此計劃讓學生涉獵具技術性的部分,對他們學習音樂製作極有幫助。」
陳子諾指,學員作品風格多元化,涵蓋80年代復古風、電子音樂,甚至搖滾,可見新一代音樂愛好者年紀雖小,涉足音樂範疇卻甚廣。
過去16個月,先導計劃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大師班、製作輔導及演出,一眾導師與學員共同努力,音樂熱情洋溢。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師生藉網絡科技克服社交距離限制,無礙學習進度。
趙增熹表示,學生程度不一,必要時他或與個別學生見面,這樣可令他們進步得較快,但在一般情況下,彼此在線亦溝通甚暢。
「利用視像會議又或網上教學方式,我跟學生保持交流,聽完他們的作品再提供意見,讓他們修改,基本上可通過電郵處理學生一般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