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場轉型 承載觀塘往昔
曾經是製造業基地的觀塘,隨着香港經濟轉型,已演變為充滿發展機遇的商貿區,區內的駿業街遊樂場也已完成改建,並命名為「InPARK」,設置了七組承載觀塘往日工業特色的本地藝術作品,令這個悠閒的公共空間更具趣味。
走進形象一新的駿業街遊樂場,七組本地藝術作品逐一映入眼簾。似曾相識的大鐵人、「西瓜波」,勾起不少人的兒時回憶。
在70、80年代,一個便宜的塑膠足球「西瓜波」足以為小孩帶來不少歡樂。藝術家甄展榮和劉美寶以塑膠工業為主題的作品《沉球》,靈感來自「西瓜波」,冀為社區重拾鄰里間的聯繫、互動和回憶。
《沉球》由數個擺放呈圓形構圖的「西瓜波」組成;它們每個形狀不同,形態各異,有凹陷的,有看似埋入土中的。
甄展榮說﹕「我們希望朋友坐下時,像70、80年代小孩圍在一起踢球那種感覺,大家一同圍坐閒談。」
重拾回憶 拉近距離
劉美寶指,《沉球》可以讓人坐、躺臥或倚靠,並無限制公眾如何使用,從而讓市民以不同方式與藝術品交流,並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我們希望藝術品可以喚醒觀眾思考社區與人的關係,例如人情味或倫理關係。」
公園另一邊放置了藝術家羅發禮以玩具工業為主題、高逾兩米的作品《大鐵人》,旨在喚起巿民對香港輝煌玩具歷史的回憶。
羅發禮形容《大鐵人》給人的感覺,就像重遇老朋友般。
「它是我們小時候的鐵皮玩具,其顏色、表情和動作,全都讓人感到開心,就像突然看見一件舊玩具,重拾昔日的感覺。我希望《大鐵人》能為到訪這個公園的市民帶來驚喜。」
市民可以靠着《大鐵人》閱讀、休息、談天說地,享用公共空間之餘,也能與藝術品互動。
藝術創作 豐富內涵
駿業街遊樂場建於1973年,當時主要服務觀塘工業區的工人,大部分設施為硬地球場。隨着該區轉型為商貿區,遊樂場也逐步改建,配合當區就業人口需要,並增加綠化空間。
改建後的遊樂場設有中央草坪、休憩區、供表演及展覽的多用途場地等設施,並命名為InPARK。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說:「InPARK的意思是工業公園,我們以此定名,希望市民記起觀塘以往是工業區。」
她指,公園內設置的七組藝術作品,代表印刷、製衣及成衣、紡織、玩具、塑膠、電子和鐘表七種不同工業,讓市民了解觀塘的歷史。
劉美寶對作品能在鬧市中獲得永久展示空間,頗受感動。
「在香港要找一處這麼大的地方,又有資源讓我們創作,其實很困難。這個計劃給予我們實踐的機會。」
羅發禮則認為,藝術可以很親民。
「不論兒童或長者,或有否修讀藝術,當你看到這些藝術品,定必感到有趣和開心。」
劉鳳霞說,InPARK雖然地方不大,但有別於其他公園,匯集了藝術、歷史、文化、休憩、體育;她希望到訪的市民能感受到這裏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