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主持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儀式

2019年1月19日

梁君彥主席(立法會主席)、陳智思議員(行政會議召集人)、各位立法會議員、各位區議會主席及議員、各位來賓、各位傳媒朋友、各位同事:

 

歡迎大家出席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的通車儀式,共同見證港島北岸的交通網絡將揭開新的一頁。

 

我剛才聽到The Swan Academy所唱的歌曲特別感到激動,他們所唱的《同舟之情》是大約在五年前由我推動的「家是香港」公眾運動的主題曲,亦是我在2017年7月1日就任行政長官當天發言引述的歌詞,特別是最後兩句---「只需有我在旁,為你一直護航」。

 

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運輸基礎建設,積極策劃興建新基建項目,致力完善香港的交通運輸網絡,便利市民出行,從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然而,推展基建項目,很多時候一點也不容易,而且會遇到很多爭議。中環及灣仔繞道項目就是一個得來不易的好例子。

 

早於上世紀80年代,政府已經着手研究並策劃中環及灣仔填海,以應付香港的發展需要,並在1987年首次提出有需要沿港島北岸興建一條策略性道路。幾經波折,包括填海爭議、群眾運動、清拆天星和皇后碼頭、司法挑戰、工程延誤等等,這條港島北岸的策略性道路---中環及灣仔繞道,終於在明日早上8時啟用,足足30年的光景。我必須藉此機會感謝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員、各建造界的專業團體、工程顧問、承建商、分判商和工人,當然亦有負責這個項目的政府同事,包括不少已經退休的舊同事。

 

我今日以特區行政長官身分站在這裏為繞道主持開通儀式,既會如剛才司儀芷菁所說,我真的很開心、很感動,亦有一點激動,但亦有點百感交集。我曾經在兩個工作崗位參與中環及灣仔繞道的建設,首次是2003至2004年在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擔任負責規劃及地政的常任秘書長,處理涉及中區和灣仔填海的爭議及官司。第二次是2007年以發展局局長身分向公眾解說為何要遷拆皇后碼頭。

 

這些體會告訴我今時今日在香港推展基建並非易事,但為了香港的長遠利益,我們須迎難而上;我們亦需換位思考,嘗試了解反對者所持的理由,看看有沒有化解的方法。

 

中環及灣仔繞道正正成就了提升香港城市發展的兩大重要契機:一是保護維港,政府當年宣布在完成中區第三期和灣仔第二期填海來配合繞道的建設後,便不再在維港內填海,並且銳意美化維港兩岸,供市民享用,成立了有廣泛代表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即今日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過去十多年,我們樂見維港兩岸,無論在紅磡、鰂魚涌、西區,一段段的海濱長廊就展現在我們眼前,讓市民享用。第二個契機是促成香港保護文物的新政策,加快歷史建築的評級和成功活化多座歷史建築作為教育、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等用途,而且獲獎無數。今日香港又面對大型基建和土地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仍然以迎難而上、求同存異的精神,全力讓香港能向前發展。

 

繞道自2009年展開建造工程後,在工程上亦面對種種挑戰,例如需要在不影響港鐵及紅隧運作的前提下,於港鐵荃灣線上方及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出入口下方興建隧道;以及在維持東區走廊北角段持續運作的情況下,進行複雜的天橋重建及改善工程等。這些工程有賴路政署及有關部門緊密合作和充分的事前準備,才能夠一一克服困難,順利完成。

 

繞道將會成為於香港島北岸貫通港島東西的快速通道,大大縮短港島東西各區間的行車時間,駕車來往中環林士街天橋及北角東區走廊今後只需約五分鐘。繞道同時提供四條連接路,接通灣仔北及天后一帶的道路網絡,方便市民往來港島北岸各個地區。我剛剛亦體驗了由天后清風街連接路到達我們現在身處的繞道隧道中環出入口,感到真是非常快捷、非常方便。

 

當繞道通車後,西隧連接路的擠塞情況將會得到紓緩,造就善用西隧剩餘容量作分流的條件,以合理分布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因此,政府將於1月23日的立法會會議上,動議有關三隧分流的議案,尋求立法會各位議員的支持。

 

三隧分流方案的額外好處,是把這條私營隧道目前私家車的收費從每程70元減低並固定於50元,直至營運期於2023年中完結,使駕駛者避免承受未來幾年的大幅加價;方案亦包括讓政府落實豁免專營巴士隧道收費,從而減輕乘客車費的負擔,是一舉多得。

 

中環及灣仔繞道開通除了是實施三隧分流的良好契機,亦有利於在中區引入電子道路收費計劃,進一步改善區內交通和空氣質素。事實上,政府在設計繞道的時候,亦特別在環境保護方面花心思,引入多項技術,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繞道配置了首次於香港行車隧道使用的空氣淨化系統,這個系統是現時世界上同類型最大規模的系統,可有效消除大量行車隧道中的空氣污染物,達致淨化空氣的效果。

 

另外,我們在隧道建築物的設計方面亦力求進步。除了着眼於建築物的功能,亦同樣重視建築物的外觀設計,更不忘將設計融合周邊環境。我們在隧道的建築物加入綠化元素,就如我身後這座通風大樓,設計以流線型草坪為主,配合鄰近的海濱長廊,為附近環境增添生氣。又例如矗立於銅鑼灣避風塘的排風口建築,其設計以「搖曳風帆」為主題,標誌着香港都市的活力,晚上亮燈時金光閃閃,與維港兩岸的建築物及霓虹燈互相輝映。

 

我剛才和部分嘉賓,在交通安全隊的青年成員陪同下,一同乘開篷巴士經繞道來到典禮會場。我們特意邀請交通安全隊成員參與繞道開通儀式,讓關注交通問題的中學同學可以有機會與我們一起見證繞道落成,享受工程帶來交通便捷的成果,體驗運輸基建對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十多年前的決定,正正惠及下一代及未來的社會。今日面對土地不足,不少市民面對居住環境差和置業難這個困局,我們亦應同樣以堅定前行的態度,為下一代進行建設。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我們享受前人為我們締造繁榮社會的同時,亦要着力為下一代構建更美好的環境。在此,我希望能繼續與大家參與和支持特區政府的工作,推動香港社會繼續前進,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農曆新年將至,在此我預祝各位在農曆新年身心愉快,身體健康。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月19日出席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通車儀式的致辭)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