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香港石礦業發展

2018年7月1日
石礦足跡
石礦足跡:

「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正在展城館舉行,展期至9月10日。

大家有否留意到,香港不少地方的名字都包含一個「石」字,例如石塘咀、鑽石山、石澳、石門等。根據坊間記載,這些地方都與舊日的石礦場有密切關係,昔日曾經是石礦場的所在地。香港的石礦業已有過百年歷史,不但帶動香港的城市建設,亦提供珍貴的可發展土地,支持香港不同的發展需要。

 

土木工程拓展署連同規劃署近日在中環展城館合辦「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今次我邀請了兩位署長一同回顧香港石礦業的歷史,談談石礦場對城市發展的貢獻,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是次展覽分為四個部分:香港石礦場的歷史足跡、採石工序及石材應用、前石礦場用地發展,以及香港對新石礦場的需求。現場除了以展板圖文並茂介紹,還展出一些昔日礦場工人開採時使用的工具和歷史片段,十分珍貴,值得向大家推介。

 

石礦業起源與發展

 

關於香港石礦業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1841年。由於在開埠初期,需要大量石材建設維多利亞城,當時的政府就地取材,在發展區附近開發了多個石礦場,包括香港島沿岸的筲箕灣、石塘咀及摩理臣山,以及後來九龍半島沿岸的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及鯉魚門(又稱為九龍四山)和何文田採石山。

 

花崗岩塘石塊(又稱為「方石」)是早期建築物、擋土牆、水塘及海堤的主要建築材料。現存的舊高等法院大樓、舊中區警署建築群、舊青洲燈塔、西營盤社區大樓等,都是以本地開採的花崗岩塊所建成。隨着道路網發展,以及20世紀初引入混凝土作主要的建築材料,石礦業便轉為集中生產碎石,作為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用於道路建設。

 

為確保穩定的碎石供應,政府會定期檢討石礦場政策。舉例說,在1966年鼓勵小規模及已停運的石礦場交還牌照,改為利用合約模式集中發展多個大型石礦場,包括屯門藍地、南丫島、平山、石澳、安達臣道、鑽石山等,以滿足香港80至90年代對石料的需求。

 

適度維持本地石料儲備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林世雄表示,希望藉今次展覽向市民介紹香港石礦業的發展歷程及重要性。去年,香港建造業共使用超過2,500萬噸石料,創下歷史新高。可以想像若石料供應突然出現短缺,對建造業會有很大影響。現時香港使用的石料主要從內地進口,但我們有需要適度維持本地供應,作為石料儲備,以應付不時之需。

 

現時,香港只剩下屯門藍地石礦場仍然運作,該石礦場將於2022至2023年左右完成開採。政府已着手為開發新石礦場的可行性和選址進行研究,務求令新的石礦場適時投入運作,延續本地石料生產。

 

釋出重要土地資源

 

石礦場在完成開採並進行所需修復後,可以釋放大片土地,滿足社會及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其中安達臣道石礦場便是一個好例子。該石礦場1956年起開始運作超過半世紀,2017年停止開採。修復後的安達臣道石礦場,可供發展的面積超過40公頃。

 

規劃署署長李啟榮表示,規劃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2011年開始為安達臣道石礦場未來發展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並於2014年擬備建議發展大綱圖。現時用地已根據大綱圖進行地盤平整工程,日後有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會滲入智慧、環保、具抗禦能力等元素。經修復後的石礦場,除了建議作房屋發展,還包括商業及社區設施,以及興建佔地約17公頃的區域公園,為市民提供不同類型體育及康樂設施。透過規劃與發展,石礦場將轉化為一個綠色、宜居的社區。

 

「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展期至今年9月10日,其間會舉辦專題講座、考察活動和工作坊。我歡迎大家前來參觀及參與相關活動,了解香港的石礦業,同時思考香港未來規劃與發展的前路。建構更宜居的香港,你、我必須共同努力「揼石仔」。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7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短片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