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綸網誌:川港同心 關愛同行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令四川省不少地方受到嚴重破壞,香港特別行政區積極參與災後重建工作。一晃眼十年過去,2016年由特區政府參與、歷時八載的援建工作大功告成,現時災區原址在重建後已展現全新面貌。行政長官早前率團訪問四川,我和發展局同事也有同行,出席了川港合作會議,以及有關地震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隨團的還有不少曾參與援建工作的專業人士,大家一起見證援建工作的成果。
我到訪四川期間出席了由發展局主辦的「5‧12援建---過去‧現在‧未來」分享會,聽取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四川大學分別組成的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在四川和雲南地區地震後,如何以不同形式協助災民重建新生。過程中,我了解到香港有不少熱心人士,抱着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貢獻自己的專長,改善了災民的生活。我特別邀請了香港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兩位學者,與大家分享他們在重建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經驗。
專業援建 提供優質教學
香港大學四川重建項目總監、工程學院助理院長霍偉棟博士分享說,四川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年,他們組織了50多名師生到德陽市協助重建袁家可育學校,為學童建造多媒體教室,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無線上網等設施,過程可謂萬眾一心。他們以「獻專業、連川港」作為口號,希望讓香港學生獻出自己的專業,透過工程和資訊科技,為受地震影響的學童提供優質的學習設施。他說,現時該校已成為區內名校,但更欣慰的是學生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
回顧十年的援建工作,霍偉棟博士表示,起初大家都以為只是參與一次性的項目,但及後得到國家教育部門等支持,有更多香港學生獲安排到當地參與其他重建項目。我贊成任何合作不論是政府或大學層面,都應該多做啟動性工作,以期達致可持續發展。現在,重建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大家應該往前看,尋求更多川港兩地合作機會。這次訪問四川期間,我們一行人還參觀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及電子科技大學等,期望日後兩地師生可以就工程專業、創新科技等領域加強合作。
新型抗震土房 改善村民生活
我亦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講述他早前參與災區重建的工作。2014年,雲南魯甸縣也發生6.1級地震。位於震央附近的光明村共有60多户家庭,大部分房屋都是傳統夯土建築,地震後全數嚴重損毀。吳恩融教授憑藉早年到四川參與地震援建義工的經驗,率領其團隊決心為雲南村民設計一種既抗震、造價低廉、環保又舒適的住房,希望作為示範項目。
參與災區援建工作往往會遇到不少挑戰,吳恩融教授說,最初他們想善用地震後倒塌房屋的泥土就地建屋,但受到村民質疑,認為泥屋落後。不過,經過反覆測試,大家都發現他們協助興建的新房子,比想像中堅固耐用,而且冬暖夏涼,十分舒適,漸漸為村民和當地政府所接受。及後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足足花了十年時間,研發更佳的新型抗震房子,現在經改良後的土房已能滿足國家八度設防的抗震要求。
項目榮獲國際建築大獎
談及參與過程中的得着,吳恩融教授說,團隊能為災民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經濟實用及可持續發展的重建方案,確是令人感動。該項目早前更在全球超過250個建築項目中突圍而出,榮獲英國《建築評論》雜誌2017年度居住建築大獎(Architectural Review House Awards),更在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中獲得2017年度建築大獎(World Building of the Year 2017)。我知道團隊已計劃在昆明設置培訓中心,並會撰寫技術指引,教導村民自行興建這種房子,希望將來在更多地方推而廣之。
分享防治山泥經驗
另一邊廂,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林世雄和土力工程處處長潘偉強也同期率領代表團訪川。他們到訪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研究所、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出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交流座談會,以及「2018年第五屆強震地質災害及後效應國際研討會」。土力工程處亦與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合辦了「川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交流暨香港地質災害防治成就展」,展示香港斜坡安全系統的發展和運作,以及未來優化系統的方向,分享了香港管理斜坡安全的成果。
今次訪川可謂別具意義,是一次回顧與總結,也是一次祝福與展望。災後重建的工作確實十分艱巨,有賴各方群策群力,克服重重障礙,才得以令災民重過新生。期盼川港兩地繼續保持友好協作關係,為兩地繁榮發展共譜新的篇章。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