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為香港年輕人帶來機會
2011年03月26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
正當大家都在關注日本地震新聞的時候,可能未有留意到,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已經在3月16日正式公布。這份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文件,是2011到2015年這5年期間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是一份承先啟後的國家發展戰略規劃,而且更首次有專章講述香港發展的定位和未來方向,值得我們關注。
我鼓勵大家花點時間,讀一下這份文件。這份文件可以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網頁上找到。它共有16篇、62章。你未必需要很仔細地逐段研究,但我希望你看一遍,有點宏觀的概念,然後問幾個問題:例如,國家如何分析現時的國際和內地形勢?在未來五年,國家特別關注甚麼問題?主要的政策方向是甚麼?今後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主要是甚麼?這會是一堂很有意思的「認識中國」課堂。
我想特別和大家分享數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重點政策方向,和它們為香港帶來的重大機遇。
首先,《十二五》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擴大內部需求,改變長期嚴重依賴出口和投資的情況,並會推動城市化,以釋放民眾的消費需求和潛力。這個發展方向,對香港的服務業和在內地的港資製造業來說,是極大的機遇。此外,在協助內地城市改善公共服務、城市管理方面,香港可發揮所長,與內地分享經驗。港鐵參與北京、杭州和深圳的地鐵建設和營運,就是好例子。
此外,國家將會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意思是改變「低成本、低增值」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服務業發展、提升製造業、培育新興產業。香港的服務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可以在內地拓展市場空間,幫助發展內地的服務業。另外,在新興產業方面,我們可利用制度、品牌、技術、人才、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合作,為香港的6項優勢產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配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第三,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也是「十二五」時期的關鍵任務。金融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優勢之一;香港是國家境外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個可以控制風險的試驗場,可以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協助國家穩妥、有序地推進資本帳開放,提升國家的金融實力。
第四,《十二五》鼓勵內地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合作,並主張國家積極在文化、國際事務等方面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香港有龐大的國際網絡和豐富的國際交往經驗,資金、信息、人才自由流通,可以幫助內地企業向外拓展,亦可以發揮橋樑作用,為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擴大國際影響力。
第五,在區域經濟層面,《十二五》確定了粵港澳合作的制度安排。這是多個經濟區域中獨有的。粵港澳三地可以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的體制特色,加強合作,共同建造亞太地區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引領周邊地區的發展。
國家發展帶來大量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會為香港帶來大量的機會。對於香港的年輕人來說,這意味着不論是就業或是創業,都有更廣闊的選擇。試想想,如果香港一直只是個割裂於內地,割裂於世界的城市,以我們資源和市場,能發展甚麼產業?我們生產的產品有多少人購買?我們的服務業能養活多少個家庭?不過,香港的故事從來不是局限於這個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因為連繫神州、接通世界,香港增添了很多新角色。今天香港不論在金融、物流、旅遊、各項專業服務、資訊及高增值服務、以至6項優勢產業等領域,都享有區域性優勢。《十二五》也表明支持香港在這些領域繼續發展。
有人可能會問,兩地逐步融合,將來是否一定要離鄉別井,北上發展,才有光明前途?我想可以從兩個角度看這問題。
首先,正因為香港扮演區域樞紐、區域合作龍頭的角色,本地人毋須離開香港,已可享有大量因為區域經濟合作而產生的就業機會。不少香港的公司都以亞太區作為服務對象。我們有超過6,500間來自海外、內地和台灣的企業在香港設有業務,聘用35萬多人。這是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優勢。
換個角度,年輕人能往外闖,在外地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又有何不可呢?不少美國人在中部出生、西岸上學,東岸工作;不少內地年輕人在不同省份成長、求學和做事。文化的差異、生活模式的不同,可以拓闊我們的眼界和胸襟,鍛鍊我們的靱力。3月時我在北京見過一群在北大讀書的香港學生,雖然天氣很冷,但見到他們的笑容燦爛,就知道他們必定很享受當地的學習生活。我也知道,因着CEPA的便利措施,不少從事法律、中醫、運輸物流等業務的公司和專業人士,在內地都有理想的發展。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現時穿梭香港和內地上班的香港專業人員,多達14,000多人。
國家的發展和香港的優勢,為年輕人提供不少機會。但要捕捉這些機會,除了要增加對祖國發展的認識外,我還有兩點小意見和大家分享。
發揮兩文三語優勢
首先,香港的成功,在於它的國際化。我們的金融面向國際,才得以成為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場;我們的服務業達到國際水平,才可以為國家的產業增值。我鼓勵青年朋友在兩方面加以努力。第一是語言,要善用我們國際化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發揮我們兩文三語的優勢,不要像我40多歲才來認真學普通話。更重要的,是視野。香港是大城市,但畢竟仍是700多萬人口的小地方。如果能夠放眼世界潮流,了解國際趨勢,視野自然不同。我們現時每年有3,500個大專學生參與海外交流計劃。自2001年以來,已經有近15,000位年輕人參與「工作假期計劃」,浸淫在異地文化。這些國際經驗,不但有助個人發展,也是香港競爭力的來源。
積極樂觀面對未來
第二點意見,是關於心態。我希望年輕人以更積極、樂觀的面對未來。我談了很多的香港年輕人的機會;但我也知道,社會上有一些悲觀論調,認為香港的優勢正在消失,將會在城市的競爭中被邊沿化,認為80後、90後難以出頭。
我無意說新一代只有機遇,沒有困難。事實上,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獨特的挑戰。我剛踏足社會的60年代,一般青年教育水平較低,人浮於事,社會上也主要提供低技術工種。今天的年輕人面對的是全球化激烈競爭,經濟增長相對較慢,上升途徑不明朗,創業成本較高。其實凡事都有兩面。你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有前所未有的優勢和本錢,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勝。而你們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因此可以不怕嘗試、不怕競爭、不怕失敗。
社會上有時是有不少負能量,叫我們聚焦在困難和問題上,叫我們擔心,叫我們洩氣。但生活的態度是由你決定,而態度會決定命運。我希望大家時刻抱着積極樂觀的態度,擁抱明天。因着時代的機遇、香港的優勢,你們有一片廣闊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當你放眼神州,更會發覺機會處處,前景無限。我希望大家就以《十二五規劃綱要》作為起點,關注國家未來發展。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3月26日在香港青年領袖論壇的演辭摘要,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