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成: 18歲的阿達(化名)能以蘇格蘭風笛演奏過百首樂曲。
建立關係: 除了傳授風笛吹奏技巧,二級懲教助理張啟邦(黑衣者)還教曉他們與家人重新建立關係。
由零開始: 現時是樂隊指揮的一級懲教助理謝景輝(右),從前也是音樂門外漢。
鍥而不捨: 21歲的阿俊(化名)希望重投社會後,繼續學習色士風,追尋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
悠揚樂韻: 歌連臣角懲教所步操樂隊由演奏蘇格蘭風笛、管樂和敲擊樂的樂手組成,每年外出表演達數十場。
憑歌寄意 所員信有明天
2012年01月29日
「我第一眼看到這支蘇格蘭風笛,覺得很陌生、很複雜,起初完全吹不響,要跑步練氣,手指又不夠靈活,還經常走音。」
18歲的阿達(化名)本身不懂音樂,也從來沒有聽過別人演奏蘇格蘭風笛。他因藏毒而被判入歌連臣角懲教所服刑,甫進來便被安排接受步操樂隊訓練,學習演奏蘇格蘭風笛。
歌連臣角懲教所步操樂隊成立於1958年,現有約40名成員,由演奏蘇格蘭風笛、管樂和敲擊樂的樂手組成。由於隊員服刑後便會離隊,故院所會按空缺、個人專長和興趣來編配所員學習不同樂器。
阿達跟其他樂隊隊員一樣,周一至周六有半天學習中、英、數等學科,餘下半天接受樂器演奏和花式步操訓練。負責帶領樂隊的一級懲教助理謝景輝指出,隊員一般受訓6 - 7個月,若表現良好,便可參與外出表演,包括懲教署學員結業會操、童軍樂韻獻社群、明愛賣物會等,連同各慈善服務團體的邀請,每年演出達數十場。
做夢也不忘旋律
樂隊隊員除了演奏技巧,還需掌握基本樂理。阿達說:「我們學的都是簡譜,例如1代表do,2代表re,就是do re me這樣把整首歌讀出來,每次學新歌,我們都要牢記它的旋律。」
經過一年的訓練,阿達現在能以蘇格蘭風笛演奏逾百首樂曲。「曾有同倉的隊員告訴我,我晚上『發開口夢』都在哼唱!」
另一位隊員阿俊(化名),也為自己能以8個月時間便學會吹奏色士風,能參與大型演出,感到十分神奇。他說:「這裡沒有物質和其他事情的引誘,讓我可以專心學習音樂,加上職員的教導和鼓勵,令我有決心克服困難。」
過來人分享經驗
樂隊有一位主任教師,負責編寫樂譜和指揮,但其他4位負責帶領樂隊的懲教署職員,包括另一位指揮謝景輝和風笛手張啟邦,當初也是音樂門外漢。
「我也是由零開始的,他們碰到的困難,就是我昔日碰到的困難。」謝景輝不時以「過來人」身分跟隊員分享經驗。「例如讀譜,我起初也是趁工餘時間,躲在家裡不看電視,慢慢去讀,慢慢去背;他們也一樣,犧牲玩樂或打球的時間,專心讀譜。」
謝景輝2000年調駐歌連臣角懲教所,協助執教步操樂隊和接任懲教署的風笛手,其後還傳授吹奏風笛的技巧給2003年加入樂隊的二級懲教助理張啟邦。
師徒關係顯關懷
張啟邦表示,起初不懂得怎樣管教隊員和令他們信服,因為他對音樂毫無認識,只負責他們的紀律。直至他學習吹奏風笛,並鑽研教授方法。「能夠親身示範技巧,他們才會『服』你,視你為師傅。」
憑着這種師徒關係,張啟邦不單教曉阿達吹奏風笛,還教曉他以耐性和決心,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張啟邦從閒談間得知阿達的家人不常探望他,於是提議他寫信給家人。「他寫了數封信,家人仍沒有回覆,於是我鼓勵他繼續寫,直至收到回覆為止,經過十多封信,家人終於來探望他,他開始覺得阿Sir的說話是對的。」
阿達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是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童軍樂韻獻社群」音樂匯演,在場觀眾超過一千人,包括阿達的家人。他說:「家人看過我的演出後,來探訪時說我表演得很精采,知道我在這裡學有所成,他們感到很欣慰!」
有型樂器成動力
21歲的色士風手阿俊坦言,從小到大沒有認真做過一件事,常令母親憂心,直至家人看過他的演出,才對他改觀。「媽媽覺得我懂事了,她支持我在這裡繼續學好音樂,我自己也很感觸,終於做了一件令媽媽開心的事。」
短短的音樂生涯,令阿俊擺脫以往「玩玩吓」的處事態度,也找到他的人生方向,在他懂得吹奏的80多首樂曲中,最喜歡
"My way",他希望將來繼續學習色士風這種「有型」的樂器,「有一種推動力,追尋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
謝景輝表示,樂隊訓練的是所員品格薰陶計劃其中一環,他們現在已經能獨當一面,都是靠自身的努力。他說:「今天的付出是明天的成果,假如不付出,便永遠沒有成果。這個宗旨是我們經常教導他們的。」
訪問當日,樂隊演奏了一曲
“You raise me up”,樂曲前奏由張啟邦以風笛獨奏。「我最開心是能令他們覺得人生由無方向,變成有向方;家人由不接納,變成重新接納。我想告訴他們,我真的在支持他們,希望他們真真正正感受到歌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