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白韞六表示,入境處善用科技,引入「e道」,不斷精益求精。
入境處33年 白韞六難捨戰友
2011年04月01日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旅客進出羅湖管制站,這裡也勾起入境事務處前處長白韞六連串回憶,當中不少經歷在他服務入境處33年內受用不少。
剛開始退休前休假的白韞六,1978年加入入境處,入職第一年便駐守羅湖。他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回憶當年舊事,依然歷歷在目。上世紀70年代,羅湖關口沒有空氣調節、沒有電腦,當然也沒有「e道」。
他說:「改革開放後內地出入境人數多了,羅湖十分繁忙。那時候的人慣用擔挑,前面一籮、後面一籮,他們一轉身,擔挑便很容易打在入境櫃枱的同事身上。」
環境欠佳 卻是磨煉良機
「農曆年期間羅湖需要提早開關,我凌晨2、3時便要起床,到指定地點集合,預備4、5時開關,早餐還未吃便要開工。有時晚收工,便索性在會議室睡,節省交通時間。」
雖然工作環境不理想,卻是很好的磨煉機會。他說:「年輕時捱苦不用怕,再艱難的環境都捱過,以後面對逆境、困難,便不會卻步。」
多年來,白韞六曾負責不同任務,其中籌建在1990年落成的灣仔入境事務大樓所得的經驗,更屬意料之外。
他說:「施工時經常要到地盤視察,往往要由地下步行上25樓,逐層巡視,由彈線、設計間格,以至插蘇位置都要跟進,從未想過加入入境處要負責這些工作,而且為時數年,現在回想起來,卻也充滿樂趣!」
由零開始 帶來很大滿足感
由「零」開始全程參與的,還有在2003年推出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兩項計劃的成功,給予白韞六很大滿足感。
他說:「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的投資額,近3年每年倍增;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每年保持約有6,000人來港,這些政策鼓勵來港投資,又吸引人才,增加香港競爭力,直接和間接對本港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白韞六強調,入境處的工作與市民息息相關,服務必須與時並進;該處善用科技,引入智能身分證、電子護照、「e道」等,不斷精益求精。
「我們現時共有375條『e道』在各口岸,相信在國際上是數一數二的,系統經過多年測試,未有失誤。」
寄語同僚 享受過程樂趣
今年正好是入境處成立50周年,白韞六也服務該處33年了,回顧過去,他見證了入境處的蛻變,而對於能夠帶領入境處為香港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感到榮幸。
他說,在過去半個世紀,入境處見證了香港的巨大轉變,其中經歷了不少困難時刻,如60年代初及70年代後期大量非法入境者從內地進入香港、70年代大批越南船民抵港、1997年回歸後的居留權訴訟問題,以及2003年參與非典型肺炎的抗疫措施等。但憑着上下一心、不屈不撓的精神,都能把困難一一克服。
今年3月24日最後一次主持結業會操,踏上檢閱台,白韞六感觸良多。
「心情既興奮、又激動,最捨不得的是同事,多年來一起並肩作戰,建立了的友情得來不易。」他寄語同事要熱愛工作,享受過程中帶來的樂趣。